Category: photologue

rank1

  • TITIBU

    轶夫市,位于埼玉县的西部山区,为什么会想到秋天去轶夫市旅行,主要还是受到『那朵花』这部动漫作品的印象,它的舞台就在轶夫市。然后网上查询了一下之后,发现轶夫市也是看红叶比较有名的,所以选在11月中旬,去了两天轶夫。

    image

    乘着和银杏一样金黄的西武电车,从池袋出发,大约2小时经过就能到达轶夫市。

    image

    当然中间要去饭能站换乘一下,从饭能到轶夫的铁道就直接被称作“西武轶夫铁道”,电车车头透过透明的玻璃直接可以看到驾驶员运行的情况,和一路的车头风景。

    image

    西武轶夫电车也是当地特产之一,电车作为日本的主要人民公共交通工具,已经变成了文化的一部分,大家都对各种各样富有当地特色的电车有着很深的感情,一下电车,首先是很多乘车都先给列车拍照。

    image

    离开车站,经过一番徘徊,决定直接先去羊山展望台,这里是『那朵花』开场片头里出现过的一个著名景点。一段蛇形爬坡路之后,就能到达。

    image

    从展望台,可以看见整个轶夫市的市中心区域,规模不及上海一个区的大小。

    image

    换上较长的镜头拍了一张,可以看一下日本三线城市的情况。

    image

    展望台的一侧还有一个某塔,具体上面字都不认识,也懒得查了,上图而已。

    image

    轶夫当地的民宅建筑风格与东京市内有了很大的区别,纯木结构的富有历史感的屋子很多,问了日本学生这样的木屋是不是冬暖夏凉的,他们说才不是呢,冬天漏风冷得要死。

    image

    第三线城市,只有一个麦当劳,没有KFC,后面居然有一家カメラのキタムラ,果然理解了很多崎玉县同学说,要买点东西还是必须进东京。要在这里买到Fashion的衣服啊,各式各样的电器还是不太现实。

    image

    JR也有轶夫站的,用的电车就完全不一样,线路也是旁侧再开一条。

    image

    本来没准备在这篇文章里面放『那朵花』的现场图的,因为特地为了找到和动画一样的场景而拍的照片基本没有什么美感,对没看过的人来说也没有任何价值,但还是来几张吧。

    第一话面码在栅栏上跳来跳去掉下来的地方。。。

    image

    两个街口外就是轶夫神社,轶夫区域众多神社的头。神社内的银杏也是格外美丽。

    image

    神社正殿。

    image

    轶夫的发音是ChiChiBu,日语也能写成“知知夫”,所以神社的牌匾就这样写了。神社正殿可以走着绕一圈,每一侧都有一个特色雕塑或者壁画。

    正面是鸟兽。

    image

    右侧是つなぎの龍,就是盘龙。。某著名艺术家雕刻。

    image

    背面是北辰の枭,是学业保护神,旁边的挂许愿牌的地方都是祝愿考上某学校的愿望。

    image

    最后一面墙,就都「あの花」的许愿牌了,这个许愿牌在日本叫:絵馬。

    image

    image

    走出了轶夫神社才想到拍一张。

    image

    虽然离开动画片的放映已经好多年了,但是整个轶夫市才是洋溢着一股「あの花」的氛围。

    image

    整个城市由于不大,所以全部靠步行就能在一天内走遍,想想要靠步行一天内逛完一个西湖都够呛了,而轶夫已经属于崎玉县有数的大城市了,所以。。

    下一个经典是动画中出现最多的“定林寺”。

    image

    小伙伴们碰头的地方。话说日本的这种神社都是没有围墙和大门的,有固定的管理人员但也只是打扫,接待工作。

    image

    自然的,定林寺也是「あの花」圣地巡礼的最主要地点,这里挂满了各种许愿牌。

    image

    我当然也要来一块!

    image

    然后还买了这里限定的护身符,目前就挂在每天背的书包上。

    image

    路上意外发现了海报上看到的秘密基地仿制屋,当然,真正的秘密基地在山里。

    image

    就是冲着行字来的!

    image

    轶夫城边就是荒川,和东京市内的荒川的关系还未考证,可能是同一条,吧。荒川上有很多座桥,都设计各异。

    image

    另外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日本人很喜欢种植果树但是都不怎么摘果子吃,就让他们挂着,掉了,烂掉,也不会管的。

    image

    这里是男主人公上学的学校,远处能望见武甲山,相传古代武神把盔甲埋在山里了,所以得名。

    image

    武甲山是座石头山,目前采石作业中,山头的奇特形状就是采石所致。

    image

    旧轶夫桥,小伙伴们要去秘密基地必须经过的地方,这里是整个轶夫市的最北边了。

    image

    桥下就是之前说过的荒川。

    image

    桥还能走下去的,在纯黑的夜晚,其实是一点灯光也没有的,只有隐约云层中的月光,还好早就准备了三脚架,肉也什么都看不见的地方也能拍出如此照片我也满足了。

    image

    旁边的是轶夫新桥,基本就是车辆专用了,不过晚上也见不到什么行人。

    image

    晚饭是当地的特色荞麦面,其实味道和东京的都差不多嘛,天妇罗的荞麦面。600日元。

    image

    晚上再逛一下整个城市感觉真是完全不同,最后几张是拍摄于要回去的时候也了,刚下过雨,整个城市有着漂亮的反射。

    image

    image

    发现一个奇葩点,日本人送花圈是为了庆祝的。。。贺寿,祝开店。这在中国的话一定被打死了吧。

    最后奢侈的坐了轶夫直达池袋的特急列车!

    image

    以上,本组照片拍摄全程使用横构图,这也是最近想要挑战自己的地方。学会使用定焦已经不能满足了我了,要强行要求自己只是用横构图拍摄才更有意思。使用正确的布局来体现出照片应该有的人眼观察的角度。

    还有,旅行前购入了E-M5的相机手柄,所以手持手感有所提升,但还没有习惯,而且有个BUG。。。另外,轶夫之行还有第二天的爬山之旅,另一篇中来写。

  • TOKYO

    这里已经死寂了两个多月了居然,理由各种各样的。这段时间里面,参加了大学院入学的测试,然后连续的研究会,还有国内学会的事情,总之各种各样的忙碌。家里也添置了一些东西,适应新器材需要一段时间。今天在研究室就总结性的再开。

    最近Flickr搞得风声水起的,而且自己Google+上面的图片无法通过Chrome的右键“复制图片”来拷贝到Tumblr的文字编辑区内,所以也是放弃写作的一小个原因,差点投奔Flickr试试看。

    不过现在问题解决了,果然因为是Mac系统下Chrome无法完成这个操作,但是在Win下就完全没有问题。研究室还是双显示器,主宽屏写作,右辅屏放图片待用,这样的写作环境突然可以接受起来。

    由于离学校很近的原因,文京区区政府的大楼25楼展望台就成了很方便的拍照圣地,这些照片都是秋天的时候拍摄的,能见度非常的良好,可以从东京市中心直接看到静冈县的富士山。直线距离90公里左右,相当于上海直接看到无锡,请自行想象空气质量。

    然后用45mm定焦的时候,想到可以使用DylanGang用过的一张实一张虚拼接法,就自己也做了尝试,但是果然是非常困难,因为过渡非常难做。要完成像真的镜头焦外那样渐渐出现的光斑果然还是十分困难。

    在PhotoShop里面安装了Nik Collection系列滤镜,现在已经被Google收购了,但还是要收费的,但愿有一天出一套简单的免费版。用这个滤镜在家的天台上就能尝试各种风格的拍摄。

    12月的中旬,借着Emily同学搬家,又去了一次多摩市,虽然是市但是属于东京的,是东西靠近西边的一个地方,相当于上海松江。当然也有大学城。多摩很有名的单轨列车,MONO RAIL。

    离开市区,没有了任何的高层建筑,在多摩动物园的一侧的山坡上眺望,就是这番典型日本景象。

    出了东京都之后平原就很少见了,街道的坡度都很大,但基础设施建设都异常到位。

    穿城而过的就是多摩MONO RAIL,这里只有小鸟的叫声。

    太阳渐渐西下,天际出现的渐变。E-M5对这种色彩的表达真实令我喜爱。

    以上,由于在东京活动范围有限,要排除各种各样的照片真的难度很大,左右有时间的话一定不能懒在家里,要出门去走走玩玩。

  • お墓参り

    说是巧合还是缘分,在日本我的房子租的地方周围除了有可爱的都电荒川线之外,就是有很多墓地了。

    作为一个本来就对日本历史很感兴趣的人来说,其实墓地特别是这些老墓地对我来说其实是一种宝藏吧。其实我一直想告诉大家的是,日本的墓地和中国的概念不一样的,特别是东京都内的这些。这些片墓地已经和城区融为一体,成了行人能通行,能散步的公共区域,几乎感觉不到恐惧的气氛,还而代之的是一份浓浓的安静祥和。

    这篇文章就从墓地来说说中日的文化差别。

    自从明治元年(1868)开始,日本政府发布了神佛分离的政策,从此神道与佛道划分的清晰起来。神道主管活人的仪式,比如婚礼。而佛道主管身后事,比如墓葬。

    但由于我家附近的老墓地牵涉到很多江户时代(1603–1868)的古人的墓地,神佛分离并没有开始,因此会出现神社里大片的墓地的情况。

    今天拜访的第一片墓地是日本著名的鬼怪故事:四谷怪谈的主角女鬼 お岩さん 的墓的所在。

    我已经和几个日本朋友确认过了,这个四谷怪谈的确在日本很有名气,但一般人都觉得お岩さん的墓一定在四谷(东京都西边一地名)。但事实是这个原来在四谷的妙行寺现在迁到了离我家200米的地方。

    一进门的观音菩萨像,是鳗鱼供养塔。以前这一代做鳗鱼水产生意,杀了很多鳗鱼,所以为了祭奠她们的灵魂而建。

    妙行寺的本殿还是保持了主体的木结构,在夕阳的照射下透出一种历史的沉浸感。走在本殿后的墓园也格外的令人放松。

    日本人扫墓是个什么样呢?他们的习惯是打上一桶水,拿上一块小布,把自家的墓碑好好擦拭一遍。难怪说墓地的关键词是:水。

    当然也有上香、献上鲜花的。香在门口本殿一侧的配殿里面有买,100日元一份。具体不是很清楚,没有进去看个究竟。

    妙行寺墓地的最深处,是お岩さん的墓的所在。竖着一个小小鸟居,关于鸟居,日本的理解是一种结界,一种门的形式的存在,象征着人与神两个世界的分界处。

    走过鸟居,是一块介绍拍,上面记载了お岩さん墓的由来。简单的讲述了一下お岩さん的故事,具体想了解的朋友请点击wiki链接扩展阅读:四谷怪谈

    在介绍拍的后侧,转个弯就能到的地方就是お岩さん的墓了。虽然说不出个所以然,但是在整片的墓地里,的确透着一份不一样的气息。

    走近看,有人献上的水,这是日本上墓习惯第二出用到水的场合,一般都会在墓前留下一些喝的,我见过留下果汁的。然后旁边的一圈木质牌匾,上面写着谁在几月几日向谁敬上,应该就象征自己来过的一份记载吧。当然墓边这样牌匾越多也就象征着来扫墓的人气越高。

    墓园做的很周到的在お岩様的墓的左下角还做了标注。

    一座古老的像是经过火烧的五重塔立在墓上,一边有很新鲜的鲜花。已经看过相关资料、相关电影的我对お岩様更多的是一份尊敬吧。

    就在要离开妙行寺的时候,发现一大群蜻蜓在低空飞行,还有一只就停在牌匾上,换上了45mm f1.8镜头来一张“蜻蜓切”

    然后就赶在日落前,去第二处离我家大约500米的徳栄山本妙寺。

    本妙寺可以算是这一片里面最大牌的一座寺庙了,全名徳栄山総持院本妙寺。诞生于1572年(元亀2年),也经过几次迁寺,最著名的事件是寺明暦3年1月18日(1657年3月2日),当时在本郷丸山(東京都文京区本郷五丁目)时,从寺内开始烧起来的明暦の大火(振袖火事)

    明暦の大火(振袖火事)是日本史上仅次于东京大空袭、关东大地震外最惨重的灾变。同时与伦敦大火、罗马大火并称世界三大火灾。这场大火在短短两天之内将江户的三分之二化为灰烬,江户城的西之丸、天守阁、本丸御殿全部都被烧毁,死亡人数高达10万7千人以上。

    本妙寺本殿的后方,就是明暦の大火的供养塔,以哀悼在这场大火中横死的人们。但是这场大火之后也促成了东京都市更新计划,计划包括有防灾措施,开辟防火巷、广小路等。

    大火中还诞生了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八百屋お七。简单的说就是一个女孩在大火中逃难到一座寺庙,爱上了里面的杂役,结果回家后为了再见到他,就放火再次烧家。具体扩展阅读请点击Wiki:八百屋于七

    现在有关于お七的故事的电视剧正在热映,演お七的是前田敦子….

    木曜時代劇「あさきゆめみし ~八百屋お七異聞」

    就像之前所说一样,日本的墓地就融合进了城市中,人们的生活中。从明暦の大火的供养塔这里望出去,就是一排排的民居。日本人并不会特别排斥墓地,因为这里沉睡着的是他们自己的祖辈先辈。

    这篇可能解释有纰漏,拍摄中可能对已故之人有所冒犯,南無阿弥陀仏。

  • Summer to Fall

    最近纷纷扰扰,忙忙碌碌了好久,Tumblr的更新工作也拖延了不少。

    在之前一段时间里,大学同寝室的HJ来参加Tokyo Game Show,所以也就理所当然的来找我了。全程都是通过手机上的Email联系的我们,最后发现果然还是Email最牢靠。

    image

    和HJ去了东京免费景点一条线:浅草寺,隅田川。

    image

    当然最近查了点资料找到了很多东京的免费展望台,一般都是公共服务事业大楼的顶部,其中我去的比较方便的是文京シビックセンター展望ラウンジ,和北とぴあ展望ロビー。

    image

    当然由于最近连续两次去了浅草寺,所以浅草文化観光センター的展望台也没少去。

    image东京高层建筑的确是很稀少,一幢17楼的房子就能做展望台用了,要是在上海的话,没有个50层楼都不高兴上去吧。

    image

    最适合去展望台的时间果然是傍晚的太阳落山前,看着天空的颜色渐变着,心情也格外的舒畅。新镜头45mm f1.8也表现很好,给我一个新的视点。

    image

    当然原来的14mm f2.5饼干也是很好用的,就是一直要换头,略有微有点不适应,总体来说问题不大,不存在很急切换头的场合吧。

    文京シビックセンター 展望ラウンジ 夕焼け雲 视频: YouTube    Youku

    image最近会碰到很多日本路人,和我聊天说电车怎么样,说秋天的树怎么样。日本人的友善、纯真真的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特别是大妈。和HJ也聊到了,同样是50-60岁这个层的国民,两国人差距太大了。

    image然后还一起去了靖国神社,但是去的太晚了,游就馆就不让进去了。对HJ来说应该略可惜,不过里面全部日语,我也不好怎么解说,也就算了。我的第二次去靖国神社,完全和第一次不同。平日的靖国神社没有了那么浓郁的政治气氛,就只是一个巨大的神社而已。

    image

    带着心头还去了皇居,这次带回的片子和以前的观感应该完全不用了吧。感觉能用比较安心的心去看图了,至少我自己有这样的感觉。

    image

    其实我也就陪HJ玩了两天下午晚上,对于他这个游戏男来说,台场的高达也是必去的。

    image

    第一次和李桑去台场,相机没插SD卡,用手机凑活拍了不少照片,这次连新买的三脚架都带好了,一定不让大家失望了。

    image

    夏天的尾巴,连续两周是日本的三连休。里面充斥着许多祭,一般都是睦邻会举办的,以神社庆典为契机,找一片场地开的居民活动会这样的东西。也是在这里我第一次看见了夏天传说中的捞金鱼。

    天祖神社「神明まつり」 视频:YouTube           Youku

    image

    对了,还和HJ去玩了抓娃娃,在日本叫:UFO CATCH,形象的。他这个机器猫粉,完全的浪费了钱….根本抓不到的。

    image

    然后还在日本过了一个海外生日,正好那天收到了来自兄弟的生日明信片,赞。

    image

    时间过的飞快,秋天就这么来了。偶然经过的一个区民体育公园,杨树的叶子已经金黄起来。

    image

    在日本摄影界有一句叫:远望镜头之秋。真的是,一颗长镜头会比较能表达日本秋天的各种魅力,当然真正的金秋还没有来到,到时候一定会有更美的表现。

  • OLYMPUS Photo Festa 2013

    之前的文章已经说过了OLYMPUS在东京都的神田附近有一个小小的Show Room,名字叫OLYMPUS PLAZA。当然最近关于奥林巴斯最火的新闻当属新发布的OM-D E-M1,一台当社的旗舰。上OLYMPUS官网看了一下以后,得知今天(9月13日)-明天(14日)两天在住友不動産秋葉原ビル有OLYMPUS Photo Festa 2013,新机试玩会。

    image去参加是一定的事情,由于OM-D E-M1是在9月10日发布的,所以有时间先来好好做一下功课的。这次各方面都十分的关注的态势,DPR也在第一时间放出了一个非常详尽的Preview。43Rumors方面也从一开始有风声就在保持关注着,所以可以说对这台旗舰已经不陌生了。

    image所以今天是抱着怎么样的心态去的呢,首先有几个测评还不是解决的很好的问题准备去自己找一下答案。

    1.手感。我一直说,我选择相机第一位看中的就是手感。

    2.对焦速度。我觉得这次OM-D E-M1最大的卖点。

    3.OLYMPUS的发展方向。这次的OM-D E-M1和12-40镜头不能说是个里程碑,说是一个转折点更好。

    image

    会场是在地下一层一个很宽敞的大厅,大致的分割为三个部分:普通数码产品试用区(50%区域),OLYMPUS讲座区(20%),新机E-M1综合试用区(30%)从事后同去的優子ちゃん那里吐槽得知,OLYMPUS除了那E-M1综合试用区的一帮Staff很专业之外,外面试用区都是临时工菜鸟….这就是OLYMPUS现在的现状吧,偶尔几个顶级用户和一群菜鸟…

    image

    讲座区就不说了,就是展示新的OM-D E-M1拍的照片,就是用几种大家都懂的功能和机身条件拍出的照片多么多么好。其实讲座很菜,初心者向的,但是制作还是很专业的,每张图下面都有基础参数啊什么的,总之没多看。

    image

    讲座去旁边很多块看板,居然把M43系统的画质来对比A社(佳能无误)的全副机,B社(尼康无误)的APS-C机。这次张照片三张林中神社的照片差异异常巨大,特别是最下面的B社,惨不忍睹,我就想说尼康也不至于那么坑吧。中间的A社中心画质优异,周边很惨,真的是24-70收到5.6拍的吗。

    image

    还是回到新机OM-D E-M1身上吧,和我的OM-D E-M5相比画质我就没期望什么了(虽然DPR测评似乎画质ISO表现好了半档的感觉),首先说说问题1.手感。第一次看到E-M1的真机泄漏图时,不敢想象的丑,今天看到真机,还是觉得丑,非常的不协调的元素结合在一起,可以理解为奥巴为了性能已经不顾外形了吗?又想与E-M5拥有相同元素又想有新功能。

    image

    先说手柄,握感提升相比我的E-M5非常大,但E-M5可以装手柄这个问题不大,而且E-M1的手柄还是不够高,小拇指勾不住。滚轮,和E-M5非常有区别的一个点,一格格的手感没有变,但是滚轮外形变化巨大,感觉还是不错的。(后滚轮(主滚轮)的中间圈圈是按不下去的,我按了….)

    快门按钮略胜E-M5,两段清晰有弹性。顺便说说E-M1的快门,官方说和E-P5用了同一款快门,最快1/8000秒,但E-M1改进了框架结构,声音更小。声音这方面感觉不太确定,但是新快门非常非常轻盈,是我用过所有相机中反映速度最最最最快的,取景器拍完一张马上能进入下一张的状态,给人一种能手动按出一秒十张连拍的信心,这点使用感受非常的爽快。

    功能拨轮有一个中间锁,按一下开,再按一下锁,大家都觉得没有佳能那种按下解锁的方便。左肩是个开关,这个设计最失败,使得这是第一台不能单手开机的旗舰,OLYMPUS不知道紧急情况下迅速开机的重要性吗?太失败了。然后开关上是连拍模式控制按钮和一个从来没用过按钮,就这样吧。

    image

    来到机背,左上角是一个屏幕、取景器切换按钮,位置没有E-M5的变态而好用,无所谓。1,2MODE切换拨杆意义不明,没有深度使用,如果自定义性很强的话应该很好用。AE-L/AF-L按钮很必要的,但是针对电子取景器这种所见即所得的东西,AE-L的意义正在不断缩小,个人观点。然后是上下左右确定系列按钮,手感变化好大,有点像OLYMPUS TOUGH系列的设计了,很不习惯使用,盲操作找不到点,这个应该是习惯问题。右上角还藏着一个Fn1按钮,我回家看照片才发现的,悲剧….

    说说电子取景器,我觉得电子取景器比光学取景器好用太多太多了,由于电子取景器的使用,很多老套的拍摄技巧不再被需要,比如AE-L,比如回放检查直方图,比如对焦点选择,比如水平尺、拍摄参数显示。这次E-M1电子取景器可以说是让大家满足了,非常巨大!我同时看了E-M5和E-M1两台取景器,基本就是可视面积大了100%。但我觉得电子取景器还能做的更大!而且E-M1的取景器在视频拍摄时稍有撕裂感。

    image

    正面,就没有设计好吗。OLYMPUS设计师一定死的差不多了。一切功能都很好,但就是丑!拆卸镜头的按钮变大了很好,但丑。左边两个小功能键,有一个景深预览一个自定义的,稍有用,聊胜于无。闪光灯引闪孔,说明旗舰工作机的身份罢了。

    image

    手感说了那么多,接下来是第二个问题,对焦。在我看来这代E-M1的唯一的技术革新点,就是传感器内置相位对焦点,使得以前只能靠卡片机一样的对比度对焦的相机可以像传统单反一样用相位对焦了。优势是理论上不再对焦犹豫。

    先是用了一颗12-50mm镜头,就是在OM-D E-M5上就让我震惊的速度的镜头,在E-M1上表现一样的好,原来就无可挑剔了,现在也是。

    然后问Staff要了12-40mm f2.8 Pro这颗新镜头,OLYMPUS新的Pro系列镜头。(和43系统一样,OLYMPUS把M43镜头分成三个档次,Pro系,银色定焦群,塑料们)12-40mm f2.8 Pro也是Pro系列第一颗镜头,全真金属的镜头(拍的照片都是E-M1的RAW,暂时无法解….),对比以前43系统上的SuperHighGrade镜头,我只能说手感跟一般,而且一点橡胶也没有,很扎手,此头微距能力很强,速度和12-50mm一样,对焦环也可以拉动切换MF/AF,然后上面还带一个Fn按钮。属于那种很不错但是无让人我第一时间爱上的镜头。

    image

    差点忘了的是用MMF-3转接环上43镜头的E-M1测试,这可是最大卖点之一,相位对焦使得理论上43镜头能够有在43机身上一样的体检。我以前用过E-620,E-30,E-3,E-5,这几款的对焦系统里,觉得E-30最爽快,最近用了E-5反而没有了爽快感,难道是M43用久了的关系?

    E-M1+MMF-3转接环+12-60mm我熟悉的曾经拥有过的一颗43系统绝对首选镜头,SWD超声波马达的,E-M1让它在很勉强能接受的时间下对焦成功了,大概是43机的一倍的时间吧。E-30+1260这个感受让人难忘的,当时的世界最速。

    作为对比:E-M5+MMF-3转接环+12-60mm,仅有对比度对焦的我的E-M5,表现肯定不如E-M1的,大概再慢一倍不到一点吧,但是可用性还是有的。E-M5不加手柄用43这种大头真是悲剧握感。这时候才发现E-M1手柄真的对大头很有帮助。

    E-M1+MMF-3转接环+9-18mm,也是一颗我喜欢熟悉的43头,号称用了最好43步进马达的镜头和1260的SWD跳动完全不同的所以就测试了。完全没有M43系统的9-18mm的果断感受,只能说很一般,和12-60mm差不多的表现。略失望。

    作为对比:E-M5+MMF-3转接环+9-18mm,更慢了,但是差距比12-60SWD要小,由此我觉得这个对焦系统还是没有做到最好,只能说变好了。

    image

    总结:是时候回答第三个问题了,OLYMPUS的未来。如果说E-M5是一个里程碑,开创了新的一条支线:OM-D。那E-M1就是一个转折点,它把43系统,M43融合起来,因为拥有了相位对焦这个货。在不久的将来将能看到SONY也或许这样把Alfa系统和E系统合并。但E-M1离“完美”的距离还是巨大,手感有提升但也有下降,功能有上升但是幅度并不大。说实话试玩E-M1的惊讶感还没有我去参加E-P5的时候来的惊讶,感觉这次一切尽在想象中。

    所以OLYMPUS的未来是怎么样呢?值得再往这家身上砸钱吗?经过今天之后我的观点是观望,毕竟SONY马上要出全画幅可移动焦平面的机器,真正的大型里程碑。目前OLYMPUS的核心芯片技术已经明显离开松下,转向SONY,因此由SONY的下一步动作来看看未来会更清晰。

    OLYMPUS为什么要先这个节点出一台体型不小巧,功能进化并不明显的机呢,原因应该是去平复43老用户,让手头还有很多43头的人留在OLYMPUS,只有这样一个原因。这台机可以说完全不是针对一个新入43系统的人的,因为它定位混乱,各方面都要照顾到的感觉显而易见。

    PRO系列镜头的话,路线图上说,明年有一颗40-150mm f/2.8,一颗7-14左右的f/2.8,怎么说呢,这架势就是要干活向出三大元啊,而且和松下镜头大幅重复。或许奥巴出17mm f1.8时这种与松下决裂的感觉就出来了。

    送一段E-M1的视频效果: Youtube   优酷本来就没画质,就不放了。

    Shot with M.Zuiko12-50mm Lens
    ISO800
    IS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