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gadget

rank2

  • OLYMPUS OM-D E-M5 START!!!

    2010年10月,借天酱去日本酱油团之际,代购了奥林巴斯目前最强M43机OM-D E-M5。

    拿从今天开始,她也将成为我的最主力机型,希望她能成为一台随时留在身边,在最重要时刻能掏出来的决定性的相机。

    说到此机的最大特色,就是采用了索尼供给的感光元件(传言),五轴防抖,合金防水机身。

    暂时只为其配了一个松下LUMIX 14mm F2.5的饼干,

    视角上是我喜欢的理光GR的35mm胶片等效的28mm。

    今天是拿到的第一个白天,各种丰富的拍摄环境,来一试OM-D E-M5的能耐。

    今天全程都用RAW拍摄了,回家用Adobe Lightroom复制为DNG,再制作,PS略修饰。

    (关于RAW转DNG的确剩了不少磁盘空间,但对于RAW的破坏有待考察研究….)

    工作的中心旁的雏菊(推测名),花瓣的亮黄色在减曝光后细节十足。

    略搞光比的试验,叶子的纹理、天空为背景的水杉树枝的表达。(对焦与最前的一株)

    三米人像,比较喜欢的28MM竖拍。

    与蒋先生的对拍,对面是三星 GALAXY NOT II,景深这种时候才有一点….

    劳动的人们,原图欠曝一档拉回来的图。

    大宁商业圈前,夜景有五轴防抖,很安心。

    提一句,E-M5的快门速度还是略保守的:很多时候自动ISO达到我设置的上限1600,快门还有1/125s。而且这个倾向似乎不能调整。

    橱窗内的展出服。前面的贴纸略有虚化效果。

    很不像上海的街道。

    去看了上海马戏城的ERA时空之旅杂技表演,场内禁止拍照摄像的,但是靠超安静的快门,还是偷了一张。这张为ISO6400,下部出现了莫名大条横条纹,不知道是不是常态问题….

    地铁车站内的日光灯色调。对E-M5的白平衡表现整体很满意。

    经过短短的使用后,一切完美的情况之后,还是有一些问题的:

    后滚轮比较靠内,用大拇指拨动会受到屏幕上缘、眼镜框的干扰。

    夜间自动对焦成功率非常低,在暗夜马路此类情况中尤为明显。

  • Ricoh GR1

    2011年4月25日,我得到了这台理光GR1胶卷相机。
    时刻关心着她、观望着她也有至少半年的时间了,为什么她会是那么迷人呢?

    image

    “给国内印刷最好的时尚类杂志做封面和跨页印刷是没有问题的。”一篇放毒的文章如是评价这颗GR镜头。
    “1. 注意体积啊,117mm x 61mm x 26.5mm,180克。这是什么概念?基本上厚度就是一个胶卷的厚度,大小就是一个现在卡片DC的大小,重量跟手机接近……
    2. 快门声音啊。我时常怀疑这台GR1的快门有没有释放……只有听到过片马达的声音后才确定,确实是拍了…..其实,这很痛苦。
    3. 旁轴的取景器,坦白的讲由于物理上的缺陷,旁轴的取景器肯定没有所见即所得的单反来的方便。事实证明哪怕是配有视野调整线的GR1也是如此。
    4. 测光,GR1是一台自动相机,测光是中央重点测光+平均测光。据说基本上白天都是平均测光,事实证明配合上个人经验它的测光还是蛮准的,再加上照片的宽容度基本上可以放心使用。
    5. GR1有P 程序自动曝光、光圈优先曝光、还有曝光补偿。这些功能都可以通过滚轮方便的调整,非常方便!
    6. 手感,无敌了,怎么说呢?盈盈一握,柔软又舒适……汗……
    7. 自动对焦……很非主流。白天一般没有问题。”
    以上,网上关于GR1更多是表扬吧,虽然可能有点过分神话,但我相信这台相机不会让人太失望的。
    image

    其实,我还不止一次差点得到她,每次经过星光都会探头找找看她。
    这次找到的卖家以1200RMB把她交给了我,还算是一个十分合适的价格。
    既然在此写博客了,就以卷的单位来用照片说我的故事,顺便评价一下各种胶卷的特色。
    image

    我不是数码,我不是变焦,我不是单反,我也不是一般的傻瓜机。我是G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