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WordPress. This is your first post. Edit or delete it, then start blogging!
-
TITIBU
轶夫市,位于埼玉县的西部山区,为什么会想到秋天去轶夫市旅行,主要还是受到『那朵花』这部动漫作品的印象,它的舞台就在轶夫市。然后网上查询了一下之后,发现轶夫市也是看红叶比较有名的,所以选在11月中旬,去了两天轶夫。
乘着和银杏一样金黄的西武电车,从池袋出发,大约2小时经过就能到达轶夫市。
当然中间要去饭能站换乘一下,从饭能到轶夫的铁道就直接被称作“西武轶夫铁道”,电车车头透过透明的玻璃直接可以看到驾驶员运行的情况,和一路的车头风景。
西武轶夫电车也是当地特产之一,电车作为日本的主要人民公共交通工具,已经变成了文化的一部分,大家都对各种各样富有当地特色的电车有着很深的感情,一下电车,首先是很多乘车都先给列车拍照。
离开车站,经过一番徘徊,决定直接先去羊山展望台,这里是『那朵花』开场片头里出现过的一个著名景点。一段蛇形爬坡路之后,就能到达。
从展望台,可以看见整个轶夫市的市中心区域,规模不及上海一个区的大小。
换上较长的镜头拍了一张,可以看一下日本三线城市的情况。
展望台的一侧还有一个某塔,具体上面字都不认识,也懒得查了,上图而已。
轶夫当地的民宅建筑风格与东京市内有了很大的区别,纯木结构的富有历史感的屋子很多,问了日本学生这样的木屋是不是冬暖夏凉的,他们说才不是呢,冬天漏风冷得要死。
第三线城市,只有一个麦当劳,没有KFC,后面居然有一家カメラのキタムラ,果然理解了很多崎玉县同学说,要买点东西还是必须进东京。要在这里买到Fashion的衣服啊,各式各样的电器还是不太现实。
JR也有轶夫站的,用的电车就完全不一样,线路也是旁侧再开一条。
本来没准备在这篇文章里面放『那朵花』的现场图的,因为特地为了找到和动画一样的场景而拍的照片基本没有什么美感,对没看过的人来说也没有任何价值,但还是来几张吧。
第一话面码在栅栏上跳来跳去掉下来的地方。。。
两个街口外就是轶夫神社,轶夫区域众多神社的头。神社内的银杏也是格外美丽。
神社正殿。
轶夫的发音是ChiChiBu,日语也能写成“知知夫”,所以神社的牌匾就这样写了。神社正殿可以走着绕一圈,每一侧都有一个特色雕塑或者壁画。
正面是鸟兽。
右侧是つなぎの龍,就是盘龙。。某著名艺术家雕刻。
背面是北辰の枭,是学业保护神,旁边的挂许愿牌的地方都是祝愿考上某学校的愿望。
最后一面墙,就都「あの花」的许愿牌了,这个许愿牌在日本叫:絵馬。
走出了轶夫神社才想到拍一张。
虽然离开动画片的放映已经好多年了,但是整个轶夫市才是洋溢着一股「あの花」的氛围。
整个城市由于不大,所以全部靠步行就能在一天内走遍,想想要靠步行一天内逛完一个西湖都够呛了,而轶夫已经属于崎玉县有数的大城市了,所以。。
下一个经典是动画中出现最多的“定林寺”。
小伙伴们碰头的地方。话说日本的这种神社都是没有围墙和大门的,有固定的管理人员但也只是打扫,接待工作。
自然的,定林寺也是「あの花」圣地巡礼的最主要地点,这里挂满了各种许愿牌。
我当然也要来一块!
然后还买了这里限定的护身符,目前就挂在每天背的书包上。
路上意外发现了海报上看到的秘密基地仿制屋,当然,真正的秘密基地在山里。
就是冲着行字来的!
轶夫城边就是荒川,和东京市内的荒川的关系还未考证,可能是同一条,吧。荒川上有很多座桥,都设计各异。
另外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日本人很喜欢种植果树但是都不怎么摘果子吃,就让他们挂着,掉了,烂掉,也不会管的。
这里是男主人公上学的学校,远处能望见武甲山,相传古代武神把盔甲埋在山里了,所以得名。
武甲山是座石头山,目前采石作业中,山头的奇特形状就是采石所致。
旧轶夫桥,小伙伴们要去秘密基地必须经过的地方,这里是整个轶夫市的最北边了。
桥下就是之前说过的荒川。
桥还能走下去的,在纯黑的夜晚,其实是一点灯光也没有的,只有隐约云层中的月光,还好早就准备了三脚架,肉也什么都看不见的地方也能拍出如此照片我也满足了。
旁边的是轶夫新桥,基本就是车辆专用了,不过晚上也见不到什么行人。
晚饭是当地的特色荞麦面,其实味道和东京的都差不多嘛,天妇罗的荞麦面。600日元。
晚上再逛一下整个城市感觉真是完全不同,最后几张是拍摄于要回去的时候也了,刚下过雨,整个城市有着漂亮的反射。
发现一个奇葩点,日本人送花圈是为了庆祝的。。。贺寿,祝开店。这在中国的话一定被打死了吧。
最后奢侈的坐了轶夫直达池袋的特急列车!
以上,本组照片拍摄全程使用横构图,这也是最近想要挑战自己的地方。学会使用定焦已经不能满足了我了,要强行要求自己只是用横构图拍摄才更有意思。使用正确的布局来体现出照片应该有的人眼观察的角度。
还有,旅行前购入了E-M5的相机手柄,所以手持手感有所提升,但还没有习惯,而且有个BUG。。。另外,轶夫之行还有第二天的爬山之旅,另一篇中来写。
-
TOKYO
这里已经死寂了两个多月了居然,理由各种各样的。这段时间里面,参加了大学院入学的测试,然后连续的研究会,还有国内学会的事情,总之各种各样的忙碌。家里也添置了一些东西,适应新器材需要一段时间。今天在研究室就总结性的再开。
最近Flickr搞得风声水起的,而且自己Google+上面的图片无法通过Chrome的右键“复制图片”来拷贝到Tumblr的文字编辑区内,所以也是放弃写作的一小个原因,差点投奔Flickr试试看。
不过现在问题解决了,果然因为是Mac系统下Chrome无法完成这个操作,但是在Win下就完全没有问题。研究室还是双显示器,主宽屏写作,右辅屏放图片待用,这样的写作环境突然可以接受起来。
由于离学校很近的原因,文京区区政府的大楼25楼展望台就成了很方便的拍照圣地,这些照片都是秋天的时候拍摄的,能见度非常的良好,可以从东京市中心直接看到静冈县的富士山。直线距离90公里左右,相当于上海直接看到无锡,请自行想象空气质量。
然后用45mm定焦的时候,想到可以使用DylanGang用过的一张实一张虚拼接法,就自己也做了尝试,但是果然是非常困难,因为过渡非常难做。要完成像真的镜头焦外那样渐渐出现的光斑果然还是十分困难。
在PhotoShop里面安装了Nik Collection系列滤镜,现在已经被Google收购了,但还是要收费的,但愿有一天出一套简单的免费版。用这个滤镜在家的天台上就能尝试各种风格的拍摄。
12月的中旬,借着Emily同学搬家,又去了一次多摩市,虽然是市但是属于东京的,是东西靠近西边的一个地方,相当于上海松江。当然也有大学城。多摩很有名的单轨列车,MONO RAIL。
离开市区,没有了任何的高层建筑,在多摩动物园的一侧的山坡上眺望,就是这番典型日本景象。
出了东京都之后平原就很少见了,街道的坡度都很大,但基础设施建设都异常到位。
穿城而过的就是多摩MONO RAIL,这里只有小鸟的叫声。
太阳渐渐西下,天际出现的渐变。E-M5对这种色彩的表达真实令我喜爱。
以上,由于在东京活动范围有限,要排除各种各样的照片真的难度很大,左右有时间的话一定不能懒在家里,要出门去走走玩玩。
-
Talk about SONY FF ALPHA
从消息传出来已经等了至少有半年时间了,今天终于等到了索尼发布新的全画幅可换镜头无反光板相机。
关注这款相机的原因其实无非是性能、可玩性、实用性。所以也就针对目前的信息谈谈想法。
首先要说的是索尼目前直接从奥林巴斯那成果的现象很明显了吧,这台A7/A7R,根本就是一台全画幅的OM-D E-M1。一样的取景器、反转屏、造型设计…. 所以奥林巴斯也挺惨的,现在两台机日本都买135000,这个情况,谁会去买个E-M1?!
有说法说索尼这是准备考买镜头收回利润,好吧,希望他能收的回来。看了几篇测评之后,对新的A7/A7R略微有了些感受。索尼这一次看样子还是烂泥糊上墙了。
前面提到的三点,一点点来说:性能。
E-M1已经让我感受到了电子取景器完全无迟滞的拍摄感受(按下快门后拍照片那一瞬间都没有迟滞),听说这次新A7/A7R也是这样的,而且新处理元件性能很好。然后机器录动画功能非常优秀:麦克风、耳机两个3.5插口,机身大量可自己配置按钮,全部手动可控参数。这点索尼终于想的开了,我用NEX-5的时候的心情相信从单反转投的人都能理解。
题外话:NEX这个品牌以后再也不会用了!太好了…. 用来做低端都嫌弃啊。
可玩性。作为非从业人士,买相机无非就是玩,满足自己的一种行为。但很多时候可玩性和性能会相抵触的。比如顺手的小相机画质比较差,可玩很多老镜头的相机却自定义按钮少,很适合拍视频的机器拍超没亮点….
就目前我严重的A7/A7R来言,可玩性还是不敢有定论。这里牵涉到一个A7与A7R的选择问题,主要差别:像素、相位对焦、低通、周边矫正、机身部分材质。其中像素、相位对焦、材质,我是完全不介意的。重点是A7R带的那个周边小镜片矫正,到底比没有的A7表现好了多少,这个要看之后的对比测评来看了。低通的话,看看两机视频下表现详细测评才能知道关系大不大,按照索尼的风格来说低通无关痛痒,但是没低通变成EOS 6D那种视频摩尔质量就不行了。(6D明明有低通的啊)
实用性。新的A7/A7R转接镜头玩是肯定的事情了,原厂的镜头没一刻是玩的起或者说值得去买了玩的。转接的镜头的选择的话莱卡M口镜头、CONTAX G口镜头肯定是首选。后者我玩过两颗,对焦实在是招架不住,拍摄乐趣全无,出片质量还不错但是就是不想用她们拍的那种。
莱卡M口镜头的话可以说没有渣货,而且手动对焦应该很润的。但已经有报道说周边画质非常不行。(“非常”这个情况针对某21mm镜头)
所以拿来拍视频怎么样呢,应该是不错,实际使用拍摄的片子已经Youtube上看了,720P看不出什么,但拍摄者说自定义按钮多而好用。而且内置麦克风很好(有一个和OM-D一模一样的东西)
好了说到这里,觉得最终对这个机的评价怎么样果然还是要去摸一下真机解答自己的一番疑惑。但总感觉这个全画幅的,居然价格还一样的OM-D机,能够有做作为。至少作为打乱无反光板可换镜头相机市场的一个异类而存在。相信A7/A7R一出,其余所有旗舰都不敢买的比她贵吧。
最后,大家一定要先用好自己手里的器材,不管是多么高级的,多么业余的都好。真的已经发挥了她的极限了吗,限制你排除好照片的责任真的是她?想清楚了之后,再去看这种新机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了。
我的OM-D E-M5估计被我用出了70%的功力有吗?最近发现视频上还能有很多可以挖掘!
-
お墓参り
说是巧合还是缘分,在日本我的房子租的地方周围除了有可爱的都电荒川线之外,就是有很多墓地了。
作为一个本来就对日本历史很感兴趣的人来说,其实墓地特别是这些老墓地对我来说其实是一种宝藏吧。其实我一直想告诉大家的是,日本的墓地和中国的概念不一样的,特别是东京都内的这些。这些片墓地已经和城区融为一体,成了行人能通行,能散步的公共区域,几乎感觉不到恐惧的气氛,还而代之的是一份浓浓的安静祥和。
这篇文章就从墓地来说说中日的文化差别。
自从明治元年(1868)开始,日本政府发布了神佛分离的政策,从此神道与佛道划分的清晰起来。神道主管活人的仪式,比如婚礼。而佛道主管身后事,比如墓葬。
但由于我家附近的老墓地牵涉到很多江户时代(1603–1868)的古人的墓地,神佛分离并没有开始,因此会出现神社里大片的墓地的情况。
今天拜访的第一片墓地是日本著名的鬼怪故事:四谷怪谈的主角女鬼 お岩さん 的墓的所在。
我已经和几个日本朋友确认过了,这个四谷怪谈的确在日本很有名气,但一般人都觉得お岩さん的墓一定在四谷(东京都西边一地名)。但事实是这个原来在四谷的妙行寺现在迁到了离我家200米的地方。
一进门的观音菩萨像,是鳗鱼供养塔。以前这一代做鳗鱼水产生意,杀了很多鳗鱼,所以为了祭奠她们的灵魂而建。
妙行寺的本殿还是保持了主体的木结构,在夕阳的照射下透出一种历史的沉浸感。走在本殿后的墓园也格外的令人放松。
日本人扫墓是个什么样呢?他们的习惯是打上一桶水,拿上一块小布,把自家的墓碑好好擦拭一遍。难怪说墓地的关键词是:水。
当然也有上香、献上鲜花的。香在门口本殿一侧的配殿里面有买,100日元一份。具体不是很清楚,没有进去看个究竟。
妙行寺墓地的最深处,是お岩さん的墓的所在。竖着一个小小鸟居,关于鸟居,日本的理解是一种结界,一种门的形式的存在,象征着人与神两个世界的分界处。
走过鸟居,是一块介绍拍,上面记载了お岩さん墓的由来。简单的讲述了一下お岩さん的故事,具体想了解的朋友请点击wiki链接扩展阅读:四谷怪谈。
在介绍拍的后侧,转个弯就能到的地方就是お岩さん的墓了。虽然说不出个所以然,但是在整片的墓地里,的确透着一份不一样的气息。
走近看,有人献上的水,这是日本上墓习惯第二出用到水的场合,一般都会在墓前留下一些喝的,我见过留下果汁的。然后旁边的一圈木质牌匾,上面写着谁在几月几日向谁敬上,应该就象征自己来过的一份记载吧。当然墓边这样牌匾越多也就象征着来扫墓的人气越高。
墓园做的很周到的在お岩様的墓的左下角还做了标注。
一座古老的像是经过火烧的五重塔立在墓上,一边有很新鲜的鲜花。已经看过相关资料、相关电影的我对お岩様更多的是一份尊敬吧。
就在要离开妙行寺的时候,发现一大群蜻蜓在低空飞行,还有一只就停在牌匾上,换上了45mm f1.8镜头来一张“蜻蜓切”
然后就赶在日落前,去第二处离我家大约500米的徳栄山本妙寺。
本妙寺可以算是这一片里面最大牌的一座寺庙了,全名徳栄山総持院本妙寺。诞生于1572年(元亀2年),也经过几次迁寺,最著名的事件是寺明暦3年1月18日(1657年3月2日),当时在本郷丸山(東京都文京区本郷五丁目)时,从寺内开始烧起来的明暦の大火(振袖火事)。
明暦の大火(振袖火事)是日本史上仅次于东京大空袭、关东大地震外最惨重的灾变。同时与伦敦大火、罗马大火并称世界三大火灾。这场大火在短短两天之内将江户的三分之二化为灰烬,江户城的西之丸、天守阁、本丸御殿全部都被烧毁,死亡人数高达10万7千人以上。
本妙寺本殿的后方,就是明暦の大火的供养塔,以哀悼在这场大火中横死的人们。但是这场大火之后也促成了东京都市更新计划,计划包括有防灾措施,开辟防火巷、广小路等。
大火中还诞生了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八百屋お七。简单的说就是一个女孩在大火中逃难到一座寺庙,爱上了里面的杂役,结果回家后为了再见到他,就放火再次烧家。具体扩展阅读请点击Wiki:八百屋于七。
现在有关于お七的故事的电视剧正在热映,演お七的是前田敦子….
就像之前所说一样,日本的墓地就融合进了城市中,人们的生活中。从明暦の大火的供养塔这里望出去,就是一排排的民居。日本人并不会特别排斥墓地,因为这里沉睡着的是他们自己的祖辈先辈。
这篇可能解释有纰漏,拍摄中可能对已故之人有所冒犯,南無阿弥陀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