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已经死寂了两个多月了居然,理由各种各样的。这段时间里面,参加了大学院入学的测试,然后连续的研究会,还有国内学会的事情,总之各种各样的忙碌。家里也添置了一些东西,适应新器材需要一段时间。今天在研究室就总结性的再开。 最近Flickr搞得风声水起的,而且自己Google+上面的图片无法通过Chrome的右键“复制图片”来拷贝到Tumblr的文字编辑区内,所以也是放弃写作的一小个原因,差点投奔Flickr试试看。 不过现在问题解决了,果然因为是Mac系统下Chrome无法完成这个操作,但是在Win下就完全没有问题。研究室还是双显示器,主宽屏写作,右辅屏放图片待用,这样的写作环境突然可以接受起来。 由于离学校很近的原因,文京区区政府的大楼25楼展望台就成了很方便的拍照圣地,这些照片都是秋天的时候拍摄的,能见度非常的良好,可以从东京市中心直接看到静冈县的富士山。直线距离90公里左右,相当于上海直接看到无锡,请自行想象空气质量。 然后用45mm定焦的时候,想到可以使用DylanGang用过的一张实一张虚拼接法,就自己也做了尝试,但是果然是非常困难,因为过渡非常难做。要完成像真的镜头焦外那样渐渐出现的光斑果然还是十分困难。 在PhotoShop里面安装了Nik Collection系列滤镜,现在已经被Google收购了,但还是要收费的,但愿有一天出一套简单的免费版。用这个滤镜在家的天台上就能尝试各种风格的拍摄。 12月的中旬,借着Emily同学搬家,又去了一次多摩市,虽然是市但是属于东京的,是东西靠近西边的一个地方,相当于上海松江。当然也有大学城。多摩很有名的单轨列车,MONO RAIL。 离开市区,没有了任何的高层建筑,在多摩动物园的一侧的山坡上眺望,就是这番典型日本景象。 出了东京都之后平原就很少见了,街道的坡度都很大,但基础设施建设都异常到位。 穿城而过的就是多摩MONO RAIL,这里只有小鸟的叫声。 太阳渐渐西下,天际出现的渐变。E-M5对这种色彩的表达真实令我喜爱。 以上,由于在东京活动范围有限,要排除各种各样的照片真的难度很大,左右有时间的话一定不能懒在家里,要出门去走走玩玩。
Talk about SONY FF ALPHA
从消息传出来已经等了至少有半年时间了,今天终于等到了索尼发布新的全画幅可换镜头无反光板相机。 关注这款相机的原因其实无非是性能、可玩性、实用性。所以也就针对目前的信息谈谈想法。 首先要说的是索尼目前直接从奥林巴斯那成果的现象很明显了吧,这台A7/A7R,根本就是一台全画幅的OM-D E-M1。一样的取景器、反转屏、造型设计…. 所以奥林巴斯也挺惨的,现在两台机日本都买135000,这个情况,谁会去买个E-M1?! 有说法说索尼这是准备考买镜头收回利润,好吧,希望他能收的回来。看了几篇测评之后,对新的A7/A7R略微有了些感受。索尼这一次看样子还是烂泥糊上墙了。 前面提到的三点,一点点来说:性能。 E-M1已经让我感受到了电子取景器完全无迟滞的拍摄感受(按下快门后拍照片那一瞬间都没有迟滞),听说这次新A7/A7R也是这样的,而且新处理元件性能很好。然后机器录动画功能非常优秀:麦克风、耳机两个3.5插口,机身大量可自己配置按钮,全部手动可控参数。这点索尼终于想的开了,我用NEX-5的时候的心情相信从单反转投的人都能理解。 题外话:NEX这个品牌以后再也不会用了!太好了…. 用来做低端都嫌弃啊。 可玩性。作为非从业人士,买相机无非就是玩,满足自己的一种行为。但很多时候可玩性和性能会相抵触的。比如顺手的小相机画质比较差,可玩很多老镜头的相机却自定义按钮少,很适合拍视频的机器拍超没亮点…. 就目前我严重的A7/A7R来言,可玩性还是不敢有定论。这里牵涉到一个A7与A7R的选择问题,主要差别:像素、相位对焦、低通、周边矫正、机身部分材质。其中像素、相位对焦、材质,我是完全不介意的。重点是A7R带的那个周边小镜片矫正,到底比没有的A7表现好了多少,这个要看之后的对比测评来看了。低通的话,看看两机视频下表现详细测评才能知道关系大不大,按照索尼的风格来说低通无关痛痒,但是没低通变成EOS 6D那种视频摩尔质量就不行了。(6D明明有低通的啊) 实用性。新的A7/A7R转接镜头玩是肯定的事情了,原厂的镜头没一刻是玩的起或者说值得去买了玩的。转接的镜头的选择的话莱卡M口镜头、CONTAX G口镜头肯定是首选。后者我玩过两颗,对焦实在是招架不住,拍摄乐趣全无,出片质量还不错但是就是不想用她们拍的那种。 莱卡M口镜头的话可以说没有渣货,而且手动对焦应该很润的。但已经有报道说周边画质非常不行。(“非常”这个情况针对某21mm镜头) 所以拿来拍视频怎么样呢,应该是不错,实际使用拍摄的片子已经Youtube上看了,720P看不出什么,但拍摄者说自定义按钮多而好用。而且内置麦克风很好(有一个和OM-D一模一样的东西) 好了说到这里,觉得最终对这个机的评价怎么样果然还是要去摸一下真机解答自己的一番疑惑。但总感觉这个全画幅的,居然价格还一样的OM-D机,能够有做作为。至少作为打乱无反光板可换镜头相机市场的一个异类而存在。相信A7/A7R一出,其余所有旗舰都不敢买的比她贵吧。 最后,大家一定要先用好自己手里的器材,不管是多么高级的,多么业余的都好。真的已经发挥了她的极限了吗,限制你排除好照片的责任真的是她?想清楚了之后,再去看这种新机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了。 我的OM-D E-M5估计被我用出了70%的功力有吗?最近发现视频上还能有很多可以挖掘!
お墓参り
说是巧合还是缘分,在日本我的房子租的地方周围除了有可爱的都电荒川线之外,就是有很多墓地了。 作为一个本来就对日本历史很感兴趣的人来说,其实墓地特别是这些老墓地对我来说其实是一种宝藏吧。其实我一直想告诉大家的是,日本的墓地和中国的概念不一样的,特别是东京都内的这些。这些片墓地已经和城区融为一体,成了行人能通行,能散步的公共区域,几乎感觉不到恐惧的气氛,还而代之的是一份浓浓的安静祥和。 这篇文章就从墓地来说说中日的文化差别。 自从明治元年(1868)开始,日本政府发布了神佛分离的政策,从此神道与佛道划分的清晰起来。神道主管活人的仪式,比如婚礼。而佛道主管身后事,比如墓葬。 但由于我家附近的老墓地牵涉到很多江户时代(1603–1868)的古人的墓地,神佛分离并没有开始,因此会出现神社里大片的墓地的情况。 今天拜访的第一片墓地是日本著名的鬼怪故事:四谷怪谈的主角女鬼 お岩さん 的墓的所在。 我已经和几个日本朋友确认过了,这个四谷怪谈的确在日本很有名气,但一般人都觉得お岩さん的墓一定在四谷(东京都西边一地名)。但事实是这个原来在四谷的妙行寺现在迁到了离我家200米的地方。 一进门的观音菩萨像,是鳗鱼供养塔。以前这一代做鳗鱼水产生意,杀了很多鳗鱼,所以为了祭奠她们的灵魂而建。 妙行寺的本殿还是保持了主体的木结构,在夕阳的照射下透出一种历史的沉浸感。走在本殿后的墓园也格外的令人放松。 日本人扫墓是个什么样呢?他们的习惯是打上一桶水,拿上一块小布,把自家的墓碑好好擦拭一遍。难怪说墓地的关键词是:水。 当然也有上香、献上鲜花的。香在门口本殿一侧的配殿里面有买,100日元一份。具体不是很清楚,没有进去看个究竟。 妙行寺墓地的最深处,是お岩さん的墓的所在。竖着一个小小鸟居,关于鸟居,日本的理解是一种结界,一种门的形式的存在,象征着人与神两个世界的分界处。 走过鸟居,是一块介绍拍,上面记载了お岩さん墓的由来。简单的讲述了一下お岩さん的故事,具体想了解的朋友请点击wiki链接扩展阅读:四谷怪谈。 在介绍拍的后侧,转个弯就能到的地方就是お岩さん的墓了。虽然说不出个所以然,但是在整片的墓地里,的确透着一份不一样的气息。 走近看,有人献上的水,这是日本上墓习惯第二出用到水的场合,一般都会在墓前留下一些喝的,我见过留下果汁的。然后旁边的一圈木质牌匾,上面写着谁在几月几日向谁敬上,应该就象征自己来过的一份记载吧。当然墓边这样牌匾越多也就象征着来扫墓的人气越高。 墓园做的很周到的在お岩様的墓的左下角还做了标注。 一座古老的像是经过火烧的五重塔立在墓上,一边有很新鲜的鲜花。已经看过相关资料、相关电影的我对お岩様更多的是一份尊敬吧。 就在要离开妙行寺的时候,发现一大群蜻蜓在低空飞行,还有一只就停在牌匾上,换上了45mm f1.8镜头来一张“蜻蜓切” 然后就赶在日落前,去第二处离我家大约500米的徳栄山本妙寺。 本妙寺可以算是这一片里面最大牌的一座寺庙了,全名徳栄山総持院本妙寺。诞生于1572年(元亀2年),也经过几次迁寺,最著名的事件是寺明暦3年1月18日(1657年3月2日),当时在本郷丸山(東京都文京区本郷五丁目)时,从寺内开始烧起来的明暦の大火(振袖火事)。 明暦の大火(振袖火事)是日本史上仅次于东京大空袭、关东大地震外最惨重的灾变。同时与伦敦大火、罗马大火并称世界三大火灾。这场大火在短短两天之内将江户的三分之二化为灰烬,江户城的西之丸、天守阁、本丸御殿全部都被烧毁,死亡人数高达10万7千人以上。 本妙寺本殿的后方,就是明暦の大火的供养塔,以哀悼在这场大火中横死的人们。但是这场大火之后也促成了东京都市更新计划,计划包括有防灾措施,开辟防火巷、广小路等。 大火中还诞生了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八百屋お七。简单的说就是一个女孩在大火中逃难到一座寺庙,爱上了里面的杂役,结果回家后为了再见到他,就放火再次烧家。具体扩展阅读请点击Wiki:八百屋于七。 现在有关于お七的故事的电视剧正在热映,演お七的是前田敦子…. 木曜時代劇「あさきゆめみし ~八百屋お七異聞」 就像之前所说一样,日本的墓地就融合进了城市中,人们的生活中。从明暦の大火的供养塔这里望出去,就是一排排的民居。日本人并不会特别排斥墓地,因为这里沉睡着的是他们自己的祖辈先辈。 这篇可能解释有纰漏,拍摄中可能对已故之人有所冒犯,南無阿弥陀仏。
Summer to Fall
最近纷纷扰扰,忙忙碌碌了好久,Tumblr的更新工作也拖延了不少。 在之前一段时间里,大学同寝室的HJ来参加Tokyo Game Show,所以也就理所当然的来找我了。全程都是通过手机上的Email联系的我们,最后发现果然还是Email最牢靠。 和HJ去了东京免费景点一条线:浅草寺,隅田川。 当然最近查了点资料找到了很多东京的免费展望台,一般都是公共服务事业大楼的顶部,其中我去的比较方便的是文京シビックセンター展望ラウンジ,和北とぴあ展望ロビー。 当然由于最近连续两次去了浅草寺,所以浅草文化観光センター的展望台也没少去。 东京高层建筑的确是很稀少,一幢17楼的房子就能做展望台用了,要是在上海的话,没有个50层楼都不高兴上去吧。 最适合去展望台的时间果然是傍晚的太阳落山前,看着天空的颜色渐变着,心情也格外的舒畅。新镜头45mm f1.8也表现很好,给我一个新的视点。 当然原来的14mm f2.5饼干也是很好用的,就是一直要换头,略有微有点不适应,总体来说问题不大,不存在很急切换头的场合吧。 文京シビックセンター 展望ラウンジ 夕焼け雲 视频: YouTube Youku 最近会碰到很多日本路人,和我聊天说电车怎么样,说秋天的树怎么样。日本人的友善、纯真真的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特别是大妈。和HJ也聊到了,同样是50-60岁这个层的国民,两国人差距太大了。 然后还一起去了靖国神社,但是去的太晚了,游就馆就不让进去了。对HJ来说应该略可惜,不过里面全部日语,我也不好怎么解说,也就算了。我的第二次去靖国神社,完全和第一次不同。平日的靖国神社没有了那么浓郁的政治气氛,就只是一个巨大的神社而已。 带着心头还去了皇居,这次带回的片子和以前的观感应该完全不用了吧。感觉能用比较安心的心去看图了,至少我自己有这样的感觉。 其实我也就陪HJ玩了两天下午晚上,对于他这个游戏男来说,台场的高达也是必去的。 第一次和李桑去台场,相机没插SD卡,用手机凑活拍了不少照片,这次连新买的三脚架都带好了,一定不让大家失望了。 夏天的尾巴,连续两周是日本的三连休。里面充斥着许多祭,一般都是睦邻会举办的,以神社庆典为契机,找一片场地开的居民活动会这样的东西。也是在这里我第一次看见了夏天传说中的捞金鱼。 天祖神社「神明まつり」 视频:YouTube Youku 对了,还和HJ去玩了抓娃娃,在日本叫:UFO CATCH,形象的。他这个机器猫粉,完全的浪费了钱….根本抓不到的。 然后还在日本过了一个海外生日,正好那天收到了来自兄弟的生日明信片,赞。 时间过的飞快,秋天就这么来了。偶然经过的一个区民体育公园,杨树的叶子已经金黄起来。 在日本摄影界有一句叫:远望镜头之秋。真的是,一颗长镜头会比较能表达日本秋天的各种魅力,当然真正的金秋还没有来到,到时候一定会有更美的表现。
OLYMPUS Photo Festa 2013
之前的文章已经说过了OLYMPUS在东京都的神田附近有一个小小的Show Room,名字叫OLYMPUS PLAZA。当然最近关于奥林巴斯最火的新闻当属新发布的OM-D E-M1,一台当社的旗舰。上OLYMPUS官网看了一下以后,得知今天(9月13日)-明天(14日)两天在住友不動産秋葉原ビル有OLYMPUS Photo Festa 2013,新机试玩会。 去参加是一定的事情,由于OM-D E-M1是在9月10日发布的,所以有时间先来好好做一下功课的。这次各方面都十分的关注的态势,DPR也在第一时间放出了一个非常详尽的Preview。43Rumors方面也从一开始有风声就在保持关注着,所以可以说对这台旗舰已经不陌生了。 所以今天是抱着怎么样的心态去的呢,首先有几个测评还不是解决的很好的问题准备去自己找一下答案。 1.手感。我一直说,我选择相机第一位看中的就是手感。 2.对焦速度。我觉得这次OM-D E-M1最大的卖点。 3.OLYMPUS的发展方向。这次的OM-D E-M1和12-40镜头不能说是个里程碑,说是一个转折点更好。 会场是在地下一层一个很宽敞的大厅,大致的分割为三个部分:普通数码产品试用区(50%区域),OLYMPUS讲座区(20%),新机E-M1综合试用区(30%)从事后同去的優子ちゃん那里吐槽得知,OLYMPUS除了那E-M1综合试用区的一帮Staff很专业之外,外面试用区都是临时工菜鸟….这就是OLYMPUS现在的现状吧,偶尔几个顶级用户和一群菜鸟… 讲座区就不说了,就是展示新的OM-D E-M1拍的照片,就是用几种大家都懂的功能和机身条件拍出的照片多么多么好。其实讲座很菜,初心者向的,但是制作还是很专业的,每张图下面都有基础参数啊什么的,总之没多看。 讲座去旁边很多块看板,居然把M43系统的画质来对比A社(佳能无误)的全副机,B社(尼康无误)的APS-C机。这次张照片三张林中神社的照片差异异常巨大,特别是最下面的B社,惨不忍睹,我就想说尼康也不至于那么坑吧。中间的A社中心画质优异,周边很惨,真的是24-70收到5.6拍的吗。 还是回到新机OM-D E-M1身上吧,和我的OM-D E-M5相比画质我就没期望什么了(虽然DPR测评似乎画质ISO表现好了半档的感觉),首先说说问题1.手感。第一次看到E-M1的真机泄漏图时,不敢想象的丑,今天看到真机,还是觉得丑,非常的不协调的元素结合在一起,可以理解为奥巴为了性能已经不顾外形了吗?又想与E-M5拥有相同元素又想有新功能。 先说手柄,握感提升相比我的E-M5非常大,但E-M5可以装手柄这个问题不大,而且E-M1的手柄还是不够高,小拇指勾不住。滚轮,和E-M5非常有区别的一个点,一格格的手感没有变,但是滚轮外形变化巨大,感觉还是不错的。(后滚轮(主滚轮)的中间圈圈是按不下去的,我按了….) 快门按钮略胜E-M5,两段清晰有弹性。顺便说说E-M1的快门,官方说和E-P5用了同一款快门,最快1/8000秒,但E-M1改进了框架结构,声音更小。声音这方面感觉不太确定,但是新快门非常非常轻盈,是我用过所有相机中反映速度最最最最快的,取景器拍完一张马上能进入下一张的状态,给人一种能手动按出一秒十张连拍的信心,这点使用感受非常的爽快。 功能拨轮有一个中间锁,按一下开,再按一下锁,大家都觉得没有佳能那种按下解锁的方便。左肩是个开关,这个设计最失败,使得这是第一台不能单手开机的旗舰,OLYMPUS不知道紧急情况下迅速开机的重要性吗?太失败了。然后开关上是连拍模式控制按钮和一个从来没用过按钮,就这样吧。 来到机背,左上角是一个屏幕、取景器切换按钮,位置没有E-M5的变态而好用,无所谓。1,2MODE切换拨杆意义不明,没有深度使用,如果自定义性很强的话应该很好用。AE-L/AF-L按钮很必要的,但是针对电子取景器这种所见即所得的东西,AE-L的意义正在不断缩小,个人观点。然后是上下左右确定系列按钮,手感变化好大,有点像OLYMPUS TOUGH系列的设计了,很不习惯使用,盲操作找不到点,这个应该是习惯问题。右上角还藏着一个Fn1按钮,我回家看照片才发现的,悲剧…. 说说电子取景器,我觉得电子取景器比光学取景器好用太多太多了,由于电子取景器的使用,很多老套的拍摄技巧不再被需要,比如AE-L,比如回放检查直方图,比如对焦点选择,比如水平尺、拍摄参数显示。这次E-M1电子取景器可以说是让大家满足了,非常巨大!我同时看了E-M5和E-M1两台取景器,基本就是可视面积大了100%。但我觉得电子取景器还能做的更大!而且E-M1的取景器在视频拍摄时稍有撕裂感。 正面,就没有设计好吗。OLYMPUS设计师一定死的差不多了。一切功能都很好,但就是丑!拆卸镜头的按钮变大了很好,但丑。左边两个小功能键,有一个景深预览一个自定义的,稍有用,聊胜于无。闪光灯引闪孔,说明旗舰工作机的身份罢了。 手感说了那么多,接下来是第二个问题,对焦。在我看来这代E-M1的唯一的技术革新点,就是传感器内置相位对焦点,使得以前只能靠卡片机一样的对比度对焦的相机可以像传统单反一样用相位对焦了。优势是理论上不再对焦犹豫。 先是用了一颗12-50mm镜头,就是在OM-D E-M5上就让我震惊的速度的镜头,在E-M1上表现一样的好,原来就无可挑剔了,现在也是。 然后问Staff要了12-40mm f2.8 Pro这颗新镜头,OLYMPUS新的Pro系列镜头。(和43系统一样,OLYMPUS把M43镜头分成三个档次,Pro系,银色定焦群,塑料们)12-40mm f2.8 Pro也是Pro系列第一颗镜头,全真金属的镜头(拍的照片都是E-M1的RAW,暂时无法解….),对比以前43系统上的SuperHighGrade镜头,我只能说手感跟一般,而且一点橡胶也没有,很扎手,此头微距能力很强,速度和12-50mm一样,对焦环也可以拉动切换MF/AF,然后上面还带一个Fn按钮。属于那种很不错但是无让人我第一时间爱上的镜头。 差点忘了的是用MMF-3转接环上43镜头的E-M1测试,这可是最大卖点之一,相位对焦使得理论上43镜头能够有在43机身上一样的体检。我以前用过E-620,E-30,E-3,E-5,这几款的对焦系统里,觉得E-30最爽快,最近用了E-5反而没有了爽快感,难道是M43用久了的关系? E-M1+MMF-3转接环+12-60mm我熟悉的曾经拥有过的一颗43系统绝对首选镜头,SWD超声波马达的,E-M1让它在很勉强能接受的时间下对焦成功了,大概是43机的一倍的时间吧。E-30+1260这个感受让人难忘的,当时的世界最速。 作为对比:E-M5+MMF-3转接环+12-60mm,仅有对比度对焦的我的E-M5,表现肯定不如E-M1的,大概再慢一倍不到一点吧,但是可用性还是有的。E-M5不加手柄用43这种大头真是悲剧握感。这时候才发现E-M1手柄真的对大头很有帮助。 E-M1+MMF-3转接环+9-18mm,也是一颗我喜欢熟悉的43头,号称用了最好43步进马达的镜头和1260的SWD跳动完全不同的所以就测试了。完全没有M43系统的9-18mm的果断感受,只能说很一般,和12-60mm差不多的表现。略失望。 作为对比:E-M5+MMF-3转接环+9-18mm,更慢了,但是差距比12-60SWD要小,由此我觉得这个对焦系统还是没有做到最好,只能说变好了。 总结:是时候回答第三个问题了,OLYMPUS的未来。如果说E-M5是一个里程碑,开创了新的一条支线:OM-D。那E-M1就是一个转折点,它把43系统,M43融合起来,因为拥有了相位对焦这个货。在不久的将来将能看到SONY也或许这样把Alfa系统和E系统合并。但E-M1离“完美”的距离还是巨大,手感有提升但也有下降,功能有上升但是幅度并不大。说实话试玩E-M1的惊讶感还没有我去参加E-P5的时候来的惊讶,感觉这次一切尽在想象中。 所以OLYMPUS的未来是怎么样呢?值得再往这家身上砸钱吗?经过今天之后我的观点是观望,毕竟SONY马上要出全画幅可移动焦平面的机器,真正的大型里程碑。目前OLYMPUS的核心芯片技术已经明显离开松下,转向SONY,因此由SONY的下一步动作来看看未来会更清晰。 OLYMPUS为什么要先这个节点出一台体型不小巧,功能进化并不明显的机呢,原因应该是去平复43老用户,让手头还有很多43头的人留在OLYMPUS,只有这样一个原因。这台机可以说完全不是针对一个新入43系统的人的,因为它定位混乱,各方面都要照顾到的感觉显而易见。 PRO系列镜头的话,路线图上说,明年有一颗40-150mm f/2.8,一颗7-14左右的f/2.8,怎么说呢,这架势就是要干活向出三大元啊,而且和松下镜头大幅重复。或许奥巴出17mm f1.8时这种与松下决裂的感觉就出来了。 送一段E-M1的视频效果: Youtube 优酷本来就没画质,就不放了。 Shot with M.Zuiko12-50mm Lens…… Continue reading OLYMPUS Photo Festa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