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mood
rank3
留学小王子(予)
- No Comments
- Jul, 16, 2013
- caba1a
- mood
最近跑了好多地方,为了要拿到最后最最决定性的签证。 经历了一切之后,回看一开始的填写学校表格申请,到现在拿到在留资格去换签证,一切自己走过来以后对整个日本入国的体系有了一定的自己的理解了。相信以后我可以成为日本国留学小王子! 这里的文章不能停,这次去长宁区签证就决定拍点照片回来,但是一路上不是很顺利,甚至跑回杨浦区急速改写户口本啊什么的,影响了心情,所以就随便拍摄一点杂图。 其实去日本的签证点有许多,都是日领馆授权的,但本馆却不接受个人的签证活动的。我选择的那家签证公司在娄山关路这里,离日领馆挺近的。长宁区一如往常的干净美丽。坐10号线伊犁路下车,穿过一直很喜欢的虹桥中央公园,就能到达。 第一次经过这个虹桥中央公园,是去福岛事务所,然后也是要穿过去做地铁10号线。当时这个裸女铜像和旁边的很多天鹅就吸引了我。这里真是一个闹中取静的美丽的公园,免费出入。这次去35度的气温,38度的体感,天鹅是不会有了,只剩下裸女还站在这里。 签证的接待公司就像是银行一样:取票、交材料,交钱。所以紧张而压抑的氛围下一下子就忘记了拍照了,万一拍出点事情来不让我签我可担当不起。随意主要就是出门了之后在公园里面拍拍。小湖非常的清澈走进拍照的时候几条大鱼窜走,吓了一跳。 然后这么炎热的天气在外面呆着拍照就算是我也会丧失信心的,赶紧乘10号线回家去。到达站头下了楼梯正好一辆开走,好吧,那我就去车位部分拍摄一点线内图。 这个视角已经好几次拍摄了,走到车位候车位置,就能拍摄。是在玻璃隔离墙的最最转角处,所以看似危险其实是在玻璃屏蔽门里面的。这篇篇幅要不够了,普及一点电车知识充字数:屏蔽门的功能不仅仅是为了隔离开人与轨道,让高峰期间拥挤时人不至于跌落到轨道区。而且屏蔽门能保持站台内空气质量控制,因为空调排风区域得到了划分,整个人员区间的空气控制可以更节能。 这里能看到独特的闸门结构,应该是可以封锁区间的,用途一般是防洪。也可能是避难什么的。 从这张图开始就正式进入OM-D E-M5动态范围展示阶段!动态范围,又称为宽容度,是指一张照片内高光区域、暗部区域都能够良好描写的能力。人眼的动态范围是极好的,就是说同时能看清超亮的物体(如天空云朵)又能看清暗部细节(如树荫洞穴) 这张公交车内视角图,车内窗帘全拉,车外烈日当空,整个车内外亮度相差约三档曝光(2^3倍进光量),经过后期后,同一张图技能看清车内,又能看见前窗外景色。 黄兴路、松花江路路口,公交车等红灯时候拍的。天空与内环高架桥下照度差两档曝光(2^2倍进光量)进过少量的后期就能做到比较符合真人眼睛看到的效果。 处理动态范围,有时被称为HDR效果,如果做的太过分,容易形成与肉眼成像有过大差异的问题。也就是给人一种很假的感觉,对于我这种真实系拍摄人来说,是不可原谅的。 最后用一张图来说明问题,这是我家房子图,带有一点逆光。当时整个房屋表面是得不到直射光照的,但是河道、树木上侧,天空是大太阳直射。房屋墙面、天空大约差三档曝光(2^3倍进光量)。修正后照片如上。 以下是原图,相信在这个场景下,大部分相机、手机能拍出来的都是这样一张效果图。整体测光趋于中性的相机会判定曝光值选定天空、房子、景物的中间值。(这张图并不是说曝光不准却,而是动态范围要求非常大,恰恰相反,原图的曝光我认为是相当准确的。) 利用LightRoom,选择Highlight-100,Darknees+100这种极端的调校方式来获得动态范围的最大提升。加了较多的Contrast来使图片跟符合人眼当时的风格取向。最后调整White、Black,让整张图刚刚好有一点纯白有一点纯黑。 当然以上是比较极端的例子,要实现这个例子必须用RAW格式拍摄,一般Jpeg格式出来的图片会在高光、暗部各差一档这样。而且日常生活中Highlight-100,Darknees+100这样的调整也十分罕见,我的预设值一般是Highlight-15,Darknees+15,来稍稍提高照片的动态范围表现。还有,根据不一样的机身,具体的设置也会有很大差异。总之奥林巴斯这第一款使用SONY提供的CMOS的OM-D E-M5还是十分令人满意的。
Memory & Future
- No Comments
- Jul, 13, 2013
- caba1a
- mood, photologue
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一大早EMS送来了等待已久的“在留资格证明书”也就代表着我是被日本方面入国管理局认可了,接下来就差去日领馆办签证了。 剩下的在天朝的日子也就只剩下一周左右了,下午去中心给文怡同学送了点萧山萝卜干什么的吃的,就直接奔赴人民广场这里去参加莫名受邀的小学同学聚会。 没想到这场小聚餐会演变成一次爽快的谈话,或许叫演讲比较好…. 犹豫整天混迹在偏远的杨浦区,所以突然要去人民广场这种高端洋气的市中心让人觉得心中有些许不安,穿上艾未未,带好相机给了自己一份信心的出发。 Google Maps说好的从学校1个小时15分钟到达百联世贸的,结果6路换乘8号线用了45分钟就完成了任务。这已经不是Google Maps第一次出现这样的过于保守的情况了,现在我怀疑Google是按照最最坏的情况+极慢的人类步行速度来计算出整个路径的花费时间的。 南京路还是那么的拥挤,19号口出来的地洞里爬出来,一副与记忆中完全一样的万年不变的南京路景象就在那里。很多人都拿起相机取这个景拍摄,所以在这里拍照也没有什么羞耻的。相机的参数还都是停留在昨天晚上的拍星星的时候,ISO400,F4.0,快门5秒,手动对焦。(说过一个好的摄影师能记下每张拍的照片的参数什么的) 这里OM-D E-M5出现一个系统问题,我花了一会时间把参数都调整到白天模式,只拍了一张,突然参数又完全退回到昨晚的那一坨参数了,非常奇怪,第一次遇到,应该是系统软件记忆错误。而且我完全忘记了昨晚我是关了相机防抖的,导致一天都忘了开…. 同学聚会加上我也只有四人,选择的餐厅是耶里夏丽,吃过三次的新疆餐厅,之前都是在五角场店吃的,世贸百联的这家格外的大,装修的也很精良。菜品倒是完全一样,量足而好吃,今天人均100不到一点吃到撑。 大盘鸡,聚餐首选的什么的,量多而味道不一定非常合口味,剩下最多的菜。果然干煸豆子炒肉啊什么的这种类型的菜才是大家喜爱的。以上把玩乐的、外景的什么的破图都发发掉,今天出来就不该是拍照的,接下来文字为主说说同学聚会的事情。 首先,人物介绍。今天男女比例稍微有点问题,然后画面左侧的YJJ同学很自然的说现在就是这种比例关系,好吧,一开始就引入剩女难嫁的话题这是闹哪样呀。右侧的ZJW同学曾经是我的小学同桌,典型的上海女生吧,今天主要担任听众的角色。中间的XYR同学,小学时和我交集不多,先居加拿大,是今天的主讲官。 一般我的聊天对象多是我要输入价值观的,比如说说Google啦,说说墙外的新闻啦,吐槽一下贵党啦,说想离开这个大天朝啦什么的。而今天不对头了,有XYR同学在了以后,我完全被处于一个被输出的方面。然后YJJ同学居然认识艾未未,然后ZJW同学已经有了三年的工作经历。这桌面上的对话光看这阵容就知道很精彩。 在经历了去加拿大留学、毕业、工作、买房、准备结婚之后,XYR算是对海外的生活方式很有发言权的一个人,或许对于我这个天天只看英文新闻订阅的人来说,我的互联网世界是比较与外界相通的,但今天遇到这个肉身也相同着的人,还是受教非浅。 整个话题转变趋势与在校内聊天完全风格不同,不愧是已经踏入社会了的三名女性,这气场和学生妹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所谈及的话题主要有:工作的情况、恋爱情况及恋爱观,亲子关系问题分析,女性社会地位分工,中西方教育差别,婚姻双方及双方家庭,信仰…. 带着NEXUS 7的我一边听一遍做笔记啊这是。犹豫情绪高涨,笔记能力无力,随便浅谈一下今日话题: 中国当今社会资源少、人多这种先天不足的社会环境已经使得国内工作收入低、物价高、心态差、人与人之间关系不信任感强烈….总而言之,这个国家就不适合人类生存。所以能离开的话是最好的选择。具体谈及了在加拿大的个人的安全距离能很好的得到保障,具有安全感的社会保证比如免费就医等等,使人有留下来的归属感。而国内过高的生存压力,使得人际关系恶化。 恋爱与婚姻是今日一大头。国内现实的情况逼迫人们用物质条件来衡量一个婚姻是否值得。并且家里谁赚的钱多就有地位,整个小家庭中有一种PK的气氛,而不是像为对方自己能做出什么牺牲。而且婚姻两方面的父母介入等原因,导致现在上海离婚率非常高。 孩子的教育,父母不希望孩子有挫折,但只有挫折能让一个人真正的成长。如果什么都按照父母说的去做,那现在的父母就是未来的你,如果你看着未来的你是这样的话,会不会心中有些不甘心。但单纯的女孩子容易嫁出去,知道太多了开化了的女孩子才真的能交流。 结婚是寻找一个拥有类似价值观、未来规划的人,婚前的磨合期也很重要,用1,2年来了解对方,才是科学的做法,而相亲、因为到了结婚年龄就该去结婚的被指派型做法不可取。 外国小孩比较放养,主张说人生就应该去玩各种各样的东西,自己也一定要有兴趣爱好,否则到老了的时候会觉得这一辈子错过了太多。而中国式教育,特别是对男孩子非常不利,主张的是“静”的教育。不让好动的天性展开,使得社会上现在有很多中性化的男子出现。 没有信仰也是中国人很可怕的一点,在互相欺骗的时候,却没有任何的负罪感。国外的教会撇开信仰本身,在运行方面非常的成功,往往会关心到生活上的很多细节。 以上都是最幼稚的文笔,但整场讨论让人豁然开朗,啧啧称赞。 我们真的在成长,今天突然察觉到,一切变得好明显。一边在和大一的妹纸说今天校园里遇到Ingress好友,另一边就遇到这样三个女子的高端讨论。并不是说成长就是变得现实了,而是变得更理性了,在经历了更多了解了更多之后,我们知道了这个世界更多的真相,并告诉自己应该怎么做出选择。 抓住青春的尾巴,或许特别对于女生来说,青春是短暂的,要照顾学业、工作、感情在同一段时间。在这里呆上一辈子还是离开这里去闯一番,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我从未感受到自己去日本留学这个决定有那么的成功,而就在今天。 出国的好处不是立竿见影的,而现在的投资将在未来慢慢的显现。 由于有新观众的加入,具体我的联系方式请点击这里:About.me
777 Letting GO
- No Comments
- Jul, 08, 2013
- caba1a
- mood
今天是7月7日,日本国的七夕节,在日本的话这天有把愿望挂上竹梢什么的习俗。(这个看过白熊咖啡厅的人都懂的….)对我来说,今日还是去战N2的日子,从昨天开始到今早,就收到了各种温暖的祝福。在考完之后又收到了各种安慰….关于这场考试的事情我们就不谈了好吗,安心等成绩吧。#FML  然后听说吃东西可以很好的缓解某种情绪,离开万恶的上外之后我和一起的弟弟去虹口龙之梦吃了『镰仓PASTA』,一家第一次和兄弟经过就爱上了的店,大概是因为有漂亮的门口食物展示柜+热情的店员的原因吧。(在我之前的文章『End of April』有记录过那天)这次去就点了个带“镰仓”这个名字的,组合我喜欢的培根的面,上面还有个生鸡蛋,弟弟点了墨鱼什么的。味道非常的好!奶香浓郁面条口感极佳,是我吃过的最好的意大利面之一!价格人均50这样,请大家去品尝!  吃完镰仓PASTA,稍微逛了一下龙之梦,去了GAP看了看打折品,喜欢的皮带并没有折就算了。回家路上路过延吉中路上的”城市绿园“大门是离我家最近的Portal,果断FIRE直到道具用完就圆满的回家了。  到家洗把脸坐下觉得人生空洞了。我查个星座运势仰望星空掐指一算正是去拍照的好时机,正好之前看DylanGang的爬楼文,想到自己也很久没去爬楼了。手表一抬是6:50,日落时间是7点整,正好可能有彩霞,就直接抄起家伙就上路了。  其实目的地也不是离家很远的地方,我家旁边能做展望台的高层建筑就那几个,而且互相之间有遮挡关系。不过我早就用Google Earth模拟过太阳日落位置和集装建筑之间互相透视关系了。所以目标性很强的就去了『财富国际广场』,这货其实楼下就是『绿色米兰奥特莱斯广场(坑爹)』,DylanGang同学应该知道的吧,上次你难得来一次杨浦就来这里了,坑就一个字不多解释。  但是这东西顶上还是非常不坑人的,因为北部没有任何高层建筑物的遮挡,直接能望到五角场商圈。关于爬楼拍照,除了推荐事先用Google Earth看好具体情况之外,还要做好侦查工作。由于这个财富国际广场刚刚造好,还没有很多商户入驻,所以出于“鬼楼”状态,这样的鬼楼就是爬楼拍摄的最佳选择了,因为内部设施已经完备,但人类非常少,不容易被盘问,安保工作一般也很薄弱,摄像头和活动探测报警装置很可能还没有启用。尽管如此,进楼前还是最好准备好一番说辞,一般推荐:我是上海XX房产公司派过来看看20层的商铺租借情况的。如果需要签到的话只要乱写即可。  结果这次鬼楼果然没有辜负我的希望,全程无保安+顶楼门敞开状态,很轻松就上了房顶。其实真正的此楼房顶是带有直升机停机坪的,今天懒惰了,就没有研究出来怎么上去…. 这图是在顶楼向东北侧望去,右侧明亮高楼是新建好的『上海东方蓝海国际广场』,以后针对白领SOHO型酒店式公寓。  大楼的南侧下方是内环高架路,这里我就想起了DylanGang同学刚刚发的关于夜景车顶拉光的拍摄技巧,我的本意是没有在意这些的,但是由于为了用ISO200,快门不小心就会让车灯开始拉光了。  两张的区别仅仅是光圈、快门的改变使得曝光时间不同。远处就是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和建设中的上海中心,还能看到来福士大楼。拍摄具体请自行查看EXIF,我再推荐一遍,请读者朋友们安装Chrome插件:EXIF Viewer, 它能帮助你查看照片的拍摄信息。  最后是一张用10张左右拼接而成的全景图。说说拍摄、拼接全景的我的技巧:1.M档控制住每张的曝光,2.手动选一个白平衡固定住白平衡,3.尽量一张张都是竖过来拍,4.别太极限操作宁愿多拍照几张,避免有拼接漏洞。  推荐再次配合地图观看,最大的红标就是拍摄点『财富国际广场』金座顶楼,几个明显的地标高点应该都能看得出到。 最后,回家路上反正闲来无事就随便街拍试试看。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很少街拍的,这种“人文”的东西我很少接触的。每个人都有擅长的拍摄题材嘛,比如某些少年今天又跑去虹桥机场附近拍787了….  由于是28mm全副等效焦段街拍,就想到用森山大道先生GR拍摄出片手法,其实就是一阵乱拍….然后色彩一定要重,阴影一定要多,手抖也无所谓…. 第一张图是大润发超市门口的地摊商贩。  其实应该用纯黑白+粗糙颗粒什么的来伪装街拍高手的,但是怕和之前的风格抵触太大,就这样吧。这一抹金黄还真是扎眼,一下子想表达的主题人物抽烟大伯的视线就都被抢走了….  大润发停车场出口,普桑一辆开闸而出。灯光在空间中杀出一条血路,这种感觉很喜欢,依然是四周加了强烈的暗角来表达。这个车灯的色彩我也很喜欢。  书报亭,完全是在步行状态下拍摄的,奥巴防抖这时候已经对我无奈了,但结果还是扫出一些感觉的,好吧其实就是乱拍…. 关于题目,今天一大早就被Instagram上Rees同学777坠机事件所吸引了。作为777第一次死人的事件,看了一点报道,是飞机降落途中太低,直接机尾打到跑道前的海堤,尾翼部分全灭,在地面摩擦滑动一段距离后起火。2个遇难的都是华人。 Twitter上关于此事提到很多机上中国人事故发生后还急着拿自己的行李,还有某人依次为豪的接受了采访。然后大家就很愤怒这样的把别人的生命不当回事情的人…. 我具体不知道就不吐槽了。有兴趣的大家自己去查。 另外,这也是我第一次在文章中直接外链Instagram的图片进来,大家显示起来没有问题吧?(我用匿名帐号检查时没问题)还有效果可以接受吧?
Be a Blogger
- No Comments
- Jul, 03, 2013
- caba1a
- mood
我想成为一个写博客的人。 我有很多梦想,想去日本,想学会编程,现在我也想成为一个写博客的人。 就在刚刚,读了一篇《Google Reader之死的忧伤》,实在是写的很好,文章初期部分观点不敢苟同,但再次建议有时间的大家稍微读一下。这里我摘抄几段: 3、与此同时,知乎上的孙尉翔在回答《你怎么看待Google Reader被关闭一事?》的问题时,说出了我想要说出的内容。孙尉翔认为,假如真的存在所谓“blog精神”,那么它和SNS精神恰恰相反。RSS服务对用户提出了两项较高的要求:第一,用户形成了固定的品位;第二,用户愿意为自己的品位寻找内容来源。(换言之,Google Reader之所以小众,除了写博客这件事非常小众,还因为RSS对用户的要求非常小众)。这两个原因注定了Google Reader的用户极少,但是极其“重度”。 在众声喧哗的广场,我们根本无法进行深度阅读。倘若按阅读深度排序,显然是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Reader(杂志)>门户网站>SNS。RSS的衰落只是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这个时代的阅读正在滑向浅滩。出版业(以及电子出版)也在佐证:短篇小说比长篇小说好卖,散乱的学术随笔集比长篇的学术论著好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Google Reader之败,不仅是败给了无孔不入商业,更是败给了我们这个不断下滑的时代。 12、记得我刚刚接触博客的时候,有的人开始哀叹:人们都不读书了,去读博客这种短小文章。现在博客凋零了,Google Reader的倒下,算是正式宣告了博客的灭亡。没有人会写博客,因为很少人愿意花一个小时、两个小时组织一篇一千字的文章。人们甚至不能持续十五分钟思考同一件事。写博客本身即是属于小众的物事,让全民写博客就是痴心妄想。对普罗大众来说,饮食、睡觉、围观、起哄才是正经事。 16、但我依然希望有RSS订阅,希望人们依然写博客。我爱死Google Reader这样的RSS工具了。想一想都觉得非常酷:世界这样大,我可以为自己制定独一无二阅读目录,只看自己喜欢的人写的文章,不受任何编辑、算法推荐的影响,该是多好! 或许我没有勇气在去自己建立一个网站来写文章、发照片,但是我希望在Tumblr这种轻量级的博客,能保持的发布下去。
彻底没有Google Reader的日子
- No Comments
- Jul, 03, 2013
- caba1a
- mood
以为开了Tumblr就可以尝试稳定发布,但是今天真的好累,很力不从心。 还躺在床上的时候,睁开眼发现Google Reader已经不在了。好吧,我开Twitter先刷一把,再VPN挂上去刷Feedly,再VPN断掉看一下Instagram。 人生就像这样折腾。有时甚至会想是不是该感激这样一个Hard模式,才会让自己学会什么GFW,DNS,hosts,Proxy,VPN….这种词眼。这是多么的病态,人类的生活不应该是这样被圈养的。(此处省略辱骂土共言论100句) 要写今天这篇的目的其实源自Twitter上@gokeeper 转的一篇《Google Reader:信息背后的信息,无可替代的伟大》,其中一句 “也有很多(更多)人不能理解,Google Reader 真有这么重要? 我愿意告诉这些不理解的人:Google Reader,是信息背后的信息,无可替代的伟大产品!” (我希望有了解我意愿的读者阅读一下这篇文章,谢谢) 的确是像这样,我天天在instagram上面喊着Google Reader要走了有多悲伤,相信绝大多数人只是会觉得这是一种无病呻吟罢了。 谷奥的一篇《7 月 1 日,一起为 Google Reader 守夜,跟 Google Reader 缠绵到最后一刻》 中说到:“写到这里我已经哽咽了,我不知道7月1日到来的那一刻,我是不是真的会哭出来。我不知道刀起头落那一刻的具体时刻(美西时间7月1日凌晨0点?),但我希望那一刻越晚越好,哪怕只晚一秒,我也会珍藏起这一秒。” 这样的感受我太能理解了,看似很夸张,会为了一款网络产品产生这样的感情。但就像有人说瑞士军刀一样:没有它的时候可以正常生活,但一旦拥有再失去它时,就觉得生活无法自理了。Google Reader的粘性也是异常的高,一旦习惯了这种信息获取的方式之后,门户网站可以完全不用去,微博这样的地方也只是进行纯社交浏览就好。 我一直这样分配我的网络生活:Gmail接受最重要最及时的邮件,Google Reader接受新的知识和新闻,Google+上一批本地好友,Facebook上一批国外友人,Twitter上一批纯网友,Tumblr发布相册和心情。 现在,失去了Reader之后原本的平衡被打破了,或许我要额外在Google+上关注一些科技类网站来获取新知,或许我可以用Feedly来代替,但是顺手程度远远不能和Google Reader相提并论。 最后,贴上我的Google Reader的最终使用报告: 2010/01/03 以降、計 198,772 個のアイテムを閲覧しました。 3年半以来,近20万条新闻的阅读,平均每天阅读156条新闻。 这样的数据,还有什么产品能做的到? R.I.P Google Reader. I love You.
My Love, Center
- No Comments
- Jun, 25, 2013
- caba1a
- mood
2011年的天热的时候,由于天酱的介绍,就来到这个上海理工大学里的秘密基地——日本文化交流中心(后称中心)。后来就一发不可收拾,从一个毕业就准备去打工的人到去日本福岛一周年访问后的坚定着要去日本的梦想国青年。 我以前一直觉得我会爱上这么一个人:一个能改变我的人。 至少这一点,日本中心做到了。 就像感谢这Google一样,他们都是一个神奇的平台,能让许多令你喜欢的人奇妙的聚集在一起。一直很惊奇的就是,为什么在外面就一直遇到衰人,但在中心就一直没有。(蓝格子不算好吗) 暂停一下煽情,说说中心最近兴起的桌游。感谢小白,突然就买了整整一箱子的桌游道具,这样子的话突然中心的夜晚就变成桌游吧了!瞬间华丽变身有木有。 利用教师内的射灯,这样的夏天夜晚,躲开外面的闷热,外面的蚊子,外面的压力,来中心战上一晚,乃是令人生完整的一种享受。这里最热门的游戏要属“狼人”了,简单来说就是一种闭眼杀人的游戏,考验着每个人的判断力,和友情…. 吕超同学(灯光照耀着的高大形象的这位),是一位似乎很有着经验与分析能力的处女座同学。每局都有他领路的感觉真的不错,能把浑浊的局面拨云见日。当然更多的情况下是他抢到警长后,误杀无数良民,都是全凭他自己的小第六感。其实我很能理解他的,越是需要清醒理性判断的时候,却会越相信自己的直觉。 小白同学是整套桌游的购买者,也是一位很有推理范的人。由于他们总是坐在我的不远处,而且不太介意我的拍摄,所以照片会比较多,也比较好挑选出来。。。。 背后的白板上记载着每天变化着的日本见学计划。 中心的朋友都是慢慢加入而又慢慢分开。这里有我的先生,有我的人生商谈者,有网上认识+现实中最可以聊天的好友,有我的学长更多的是我的后辈,有信赖着我的值得我信赖的伙伴,有我爱过有我爱着的人。 暑假的来到,也就是分别季节的来到。同一张相片中的人,有的会毕业,有的会去工作,有的会去加拿大,有的会去日本国。今天在59路车站,我、吕超、小白聊天说,1年2年后再回到日本中心,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子。或者说,我们还有一直回来看看的理由吗。 总是和彩莲说其“有缘无分”这个词。在我爱着你的时候,我即将离开。 但不管怎么样,在这颗星球上,在这个城市,能遇见你们,就已经应该是一种大大的缘分了。 我爱上这里。
OLYMPUS E-P5 DEBUT!
- No Comments
- May, 18, 2013
- caba1a
- mood
上海迎来阴雨不断的春天,然后5月18日,冒雨去参加了位于淮海西路红坊的奥林巴斯E-P5上海新品发布会、试玩会。 因为之前看春卷的博客说道,春卷会去参加这次的发布,并且做一个PEN的历史回顾,所以冲着这点也要去会会卷大! 然后卷大是一个很赞的人啊,在用上海话和旁边的另一个摄友聊着各种器材,我听了一会觉得难以插嘴就退散了,希望下次有机会和卷大聊天啊。 然后11点-11点45是春卷的讲座时间,主要是讲了PEN的历史,还吐槽说今天大家手里拿的OM-D就和这个无关了….好吧,具体的PPT及解释大都放在他博客了,还真是花时间啊,炮手辛苦了。 (因为春卷,我前后多少台奥林巴斯啊。 T_T 不过爱上了奥巴的手感、操作之后就不能自拔了。) 这里要说说奥林巴斯这次展会的屌丝气息啊!首先场地本身略小,这个忍了。然后一人一本E-P5或者其他什么制品的宣传册都不舍得!然后投影机是松下的…好基友啊,但无线话筒配的音箱感觉就是20元的地摊货啊,完全的桌面音箱吧!而且放在右侧角落里的,奥巴你好歹也是做录音笔专业音效的好吧!然后PPT能远程翻页会死。卷大整天让操作美眉翻页还总是翻错是怎么回事啊!!! 我怎么就会爱上这种品牌真是吃错药了…下午陪Pucca去了淮海路的SONY Gallery,那叫一个气派啊!这对比我真是瞎了。 本次的E-P5发布、奥林巴斯产品试玩会,明显我是冲着后者去更多一点。对于手握OM-D的人都是这样吧。由于不太知道上海哪里有奥林巴斯的器材完整展示厅,这样能玩到较多镜头的机会还是比较少的吧。 75mm f1.8,大眼睛的它肯定是第一颗要试试的,传说中最好的M4/3镜头。这个150mm等效视角还不是很能把握,由于开了手动对焦就自动MF放大,一不小心碰到75mm粗大的对焦环相机就抽风了。照片全部全开拍了几张,这焦外真好啊。。。 这是上图的100%区域截图,今天全场ISO400 RAW出的。控制还是可以的,1/80的快门速度,在防抖下不是问题。锐度果然可以,但是高对比处紫边有。 然后说说60微距,60mm f2.8。这颗头本来没怎么关心过,因为使用场合比较狭窄的关系吧,但是却是一颗挺有乐趣的镜头,镜头筒身上的对焦距离拨盘用的还不是特别顺手。 继续来一张100%的截图,色差控制很好,锐度也很优秀的镜头。而且是防水的,这个… 用60mm f2.8 Marco拍的17mm f1.8。17mm定焦,定位说不清楚的一颗头,有人说鸡肋,有人说绝配。今天用了一把,首先手感第一感觉非常糟糕(对焦环必须两边双手拉下),然后视角约等于35mm,还算能接受。对焦速度一流。反正不是我的爱。 用60mm f2.8 Marco拍的75mm f1.8,喜欢的镜头之一。内部可以看到中后部的对焦镜片的高速移动。用这头OM-D不加手柄不行。 PEN的小展区。设计理念就是像钢笔一样天天能带在身边的可靠的工具。奥林巴斯在这里又省钱了,这明显是二手市场收来的EE-3啊喂!从日本进点新货展示机有那么难啊! 最后,今天午饭去淮海路陕西南路吃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竹屋川菜。果然下午场次没有了春卷就没有意义留下来了,就算有什么礼物送…. 竹屋川菜果然没有让我失望! 最后的最后,全篇忘记拍摄、提到今天的主角E-P5了!!!太过分了吧! 因为E-P5太优秀了!更好的机身防抖、更好的对焦点选择(工作人员说只是小点反差,不是相位的,我略欣慰一点….)、更好的屏幕,更好的外置取景器,更快更轻的快门,超快的WIFI连接。我的OM-D E-M5简直弱爆了!旗舰机被高端机超越,奥巴这点我很咬牙切齿但是却很喜欢!不像其他公司,产品定位划分就是强行阉割。 但E-P5不是我会想买的一台机,因为具体部位的操作手感略欠佳,加上7000+的价格定位。然后,我还是坐看理光GR的情况。
2013年4月,看M4/3与NEX系统
- No Comments
- Apr, 20, 2013
- caba1a
- mood
首先对比一下卡口特性,两套可换镜头系统,卡口可以说是基础。 M4/3是基于2003年的4/3接口而来,曾经拥有过4/3相机两台(E-620,E-30)的我算是比较熟悉,但那个时代4/3弃用柯达CCD而换用松下LiveMOS,导致相机画质等级拉不来而影响高端机、高度啊镜头销量问题严重,从机能性来说,没什么好说的令人满意。现在的M4/3卡口是2008年8月发布的,依然是松下、奥林巴斯两大家在做。保持了4/3系统感光元件的面积,去反光板系统,减少法兰距,其余部分与4/3系统极为类似。 NEX系统是SONY独家2010年初发布的,APS-C的感光元件的采用(可能扩展为全画幅),加上更加极端的法兰距,使它在画质上比M4/3一定有着先天的不同。NEX系统采用全镜头防抖,或许是为了极限法兰距,不像M4/3的奥林巴斯选择机身感光元件位移防抖方案。 NEX相对于SONY来说是一套全新的系统,需要一套新的快门理念、镜头控制理念。因为原A卡口采用机械控光圈法,机身马达。可以说相对4/3到M4/3的过度,NEX系统是一套完全全新的系统。理论上说,更有优势的。 然后说说机身走势,NEX系统一直被人嘲讽说:机身数量比镜头还多。其实M4/3的机身也不少。但相比索尼强大的感光元件的研发制造实力,M4/3阵营完全不行。曾经一颗松下12MP的LiveMOS一用就四年不到一点,每台相机都是一样的元件,完全不能接受!反看NEX,每一年都有新元件,而且不仅有像素的增加,还有各种进步。终于,在2012年,连M4/3自己都用起SONY提供的16MP感光元件了。所以说索尼在机身方面优势明显,不过索尼似乎没有做工作级别NEX的打算,因为防水机身、镜头明显是消费级、专业级的分水岭。 最后说说镜头组,这点M4/3比NEX强大太多了。NEX虽然有更大的底,但是极小的法兰距,使四周的光线入射角非常的小,直接带来的结果是四周的画质与中央区域的区别巨大。无论是解析度、亮度、色差、都会带来很多不利。但NEX也算是能用更多的转接镜头方案,现在还有支持自动对焦的CONTAX G镜头转接环方案,但原生镜头的缺陷不可避免。 插入类似镜头成像画质对比: Sony NEX 50mm f/1.8 OSS on a Sony NEX-5R: Olympus 45mm f/1.8 Zuiko on an Olympus PEN Mini E-PM1: 以上都是两千人民币价位50mm附近定焦镜头,最大光圈都是f1.8,在中央解析度表象类似的情况下,明显的是M4/3系统在四周的画质处理会更好一些。 M4/3经过4年多的发展,已经镜头库基本成熟,现在已经出现很多2代、3代的镜头了。但是松下、奥林巴斯两家的共同开发,只是稍稍顾及了对方,比如焦段、光学防抖、外形风格,两家的合作趋势并不明显。不过福伦达、适马、三阳等品牌的加入使得M4/3更有一点活力。 未来展望,NEX会有全画幅的,会走摄像分支,会有三防系统,会有A卡口和E卡口的混合卡口。 M4/3会有更强的机身,仅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