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coh GR

Since I began my part-time-job in Tokyo, some money could be free for buying some stuffs. The camera system I own is M43, Micro Four-Thirds, which the body is Panasonic Lumix GH2, lenses are Pana Lumix 14-140mm f4-5.6, Olympus Zuiko 45mm f1.8. No critic about M43 system, it is well-performance curry-friendly and cheap. But something…… Continue reading Ricoh GR

OLYMPUS Photo Festa 2013

之前的文章已经说过了OLYMPUS在东京都的神田附近有一个小小的Show Room,名字叫OLYMPUS PLAZA。当然最近关于奥林巴斯最火的新闻当属新发布的OM-D E-M1,一台当社的旗舰。上OLYMPUS官网看了一下以后,得知今天(9月13日)-明天(14日)两天在住友不動産秋葉原ビル有OLYMPUS Photo Festa 2013,新机试玩会。 去参加是一定的事情,由于OM-D E-M1是在9月10日发布的,所以有时间先来好好做一下功课的。这次各方面都十分的关注的态势,DPR也在第一时间放出了一个非常详尽的Preview。43Rumors方面也从一开始有风声就在保持关注着,所以可以说对这台旗舰已经不陌生了。 所以今天是抱着怎么样的心态去的呢,首先有几个测评还不是解决的很好的问题准备去自己找一下答案。 1.手感。我一直说,我选择相机第一位看中的就是手感。 2.对焦速度。我觉得这次OM-D E-M1最大的卖点。 3.OLYMPUS的发展方向。这次的OM-D E-M1和12-40镜头不能说是个里程碑,说是一个转折点更好。 会场是在地下一层一个很宽敞的大厅,大致的分割为三个部分:普通数码产品试用区(50%区域),OLYMPUS讲座区(20%),新机E-M1综合试用区(30%)从事后同去的優子ちゃん那里吐槽得知,OLYMPUS除了那E-M1综合试用区的一帮Staff很专业之外,外面试用区都是临时工菜鸟….这就是OLYMPUS现在的现状吧,偶尔几个顶级用户和一群菜鸟… 讲座区就不说了,就是展示新的OM-D E-M1拍的照片,就是用几种大家都懂的功能和机身条件拍出的照片多么多么好。其实讲座很菜,初心者向的,但是制作还是很专业的,每张图下面都有基础参数啊什么的,总之没多看。 讲座去旁边很多块看板,居然把M43系统的画质来对比A社(佳能无误)的全副机,B社(尼康无误)的APS-C机。这次张照片三张林中神社的照片差异异常巨大,特别是最下面的B社,惨不忍睹,我就想说尼康也不至于那么坑吧。中间的A社中心画质优异,周边很惨,真的是24-70收到5.6拍的吗。 还是回到新机OM-D E-M1身上吧,和我的OM-D E-M5相比画质我就没期望什么了(虽然DPR测评似乎画质ISO表现好了半档的感觉),首先说说问题1.手感。第一次看到E-M1的真机泄漏图时,不敢想象的丑,今天看到真机,还是觉得丑,非常的不协调的元素结合在一起,可以理解为奥巴为了性能已经不顾外形了吗?又想与E-M5拥有相同元素又想有新功能。 先说手柄,握感提升相比我的E-M5非常大,但E-M5可以装手柄这个问题不大,而且E-M1的手柄还是不够高,小拇指勾不住。滚轮,和E-M5非常有区别的一个点,一格格的手感没有变,但是滚轮外形变化巨大,感觉还是不错的。(后滚轮(主滚轮)的中间圈圈是按不下去的,我按了….) 快门按钮略胜E-M5,两段清晰有弹性。顺便说说E-M1的快门,官方说和E-P5用了同一款快门,最快1/8000秒,但E-M1改进了框架结构,声音更小。声音这方面感觉不太确定,但是新快门非常非常轻盈,是我用过所有相机中反映速度最最最最快的,取景器拍完一张马上能进入下一张的状态,给人一种能手动按出一秒十张连拍的信心,这点使用感受非常的爽快。 功能拨轮有一个中间锁,按一下开,再按一下锁,大家都觉得没有佳能那种按下解锁的方便。左肩是个开关,这个设计最失败,使得这是第一台不能单手开机的旗舰,OLYMPUS不知道紧急情况下迅速开机的重要性吗?太失败了。然后开关上是连拍模式控制按钮和一个从来没用过按钮,就这样吧。 来到机背,左上角是一个屏幕、取景器切换按钮,位置没有E-M5的变态而好用,无所谓。1,2MODE切换拨杆意义不明,没有深度使用,如果自定义性很强的话应该很好用。AE-L/AF-L按钮很必要的,但是针对电子取景器这种所见即所得的东西,AE-L的意义正在不断缩小,个人观点。然后是上下左右确定系列按钮,手感变化好大,有点像OLYMPUS TOUGH系列的设计了,很不习惯使用,盲操作找不到点,这个应该是习惯问题。右上角还藏着一个Fn1按钮,我回家看照片才发现的,悲剧…. 说说电子取景器,我觉得电子取景器比光学取景器好用太多太多了,由于电子取景器的使用,很多老套的拍摄技巧不再被需要,比如AE-L,比如回放检查直方图,比如对焦点选择,比如水平尺、拍摄参数显示。这次E-M1电子取景器可以说是让大家满足了,非常巨大!我同时看了E-M5和E-M1两台取景器,基本就是可视面积大了100%。但我觉得电子取景器还能做的更大!而且E-M1的取景器在视频拍摄时稍有撕裂感。 正面,就没有设计好吗。OLYMPUS设计师一定死的差不多了。一切功能都很好,但就是丑!拆卸镜头的按钮变大了很好,但丑。左边两个小功能键,有一个景深预览一个自定义的,稍有用,聊胜于无。闪光灯引闪孔,说明旗舰工作机的身份罢了。 手感说了那么多,接下来是第二个问题,对焦。在我看来这代E-M1的唯一的技术革新点,就是传感器内置相位对焦点,使得以前只能靠卡片机一样的对比度对焦的相机可以像传统单反一样用相位对焦了。优势是理论上不再对焦犹豫。 先是用了一颗12-50mm镜头,就是在OM-D E-M5上就让我震惊的速度的镜头,在E-M1上表现一样的好,原来就无可挑剔了,现在也是。 然后问Staff要了12-40mm f2.8 Pro这颗新镜头,OLYMPUS新的Pro系列镜头。(和43系统一样,OLYMPUS把M43镜头分成三个档次,Pro系,银色定焦群,塑料们)12-40mm f2.8 Pro也是Pro系列第一颗镜头,全真金属的镜头(拍的照片都是E-M1的RAW,暂时无法解….),对比以前43系统上的SuperHighGrade镜头,我只能说手感跟一般,而且一点橡胶也没有,很扎手,此头微距能力很强,速度和12-50mm一样,对焦环也可以拉动切换MF/AF,然后上面还带一个Fn按钮。属于那种很不错但是无让人我第一时间爱上的镜头。 差点忘了的是用MMF-3转接环上43镜头的E-M1测试,这可是最大卖点之一,相位对焦使得理论上43镜头能够有在43机身上一样的体检。我以前用过E-620,E-30,E-3,E-5,这几款的对焦系统里,觉得E-30最爽快,最近用了E-5反而没有了爽快感,难道是M43用久了的关系? E-M1+MMF-3转接环+12-60mm我熟悉的曾经拥有过的一颗43系统绝对首选镜头,SWD超声波马达的,E-M1让它在很勉强能接受的时间下对焦成功了,大概是43机的一倍的时间吧。E-30+1260这个感受让人难忘的,当时的世界最速。 作为对比:E-M5+MMF-3转接环+12-60mm,仅有对比度对焦的我的E-M5,表现肯定不如E-M1的,大概再慢一倍不到一点吧,但是可用性还是有的。E-M5不加手柄用43这种大头真是悲剧握感。这时候才发现E-M1手柄真的对大头很有帮助。 E-M1+MMF-3转接环+9-18mm,也是一颗我喜欢熟悉的43头,号称用了最好43步进马达的镜头和1260的SWD跳动完全不同的所以就测试了。完全没有M43系统的9-18mm的果断感受,只能说很一般,和12-60mm差不多的表现。略失望。 作为对比:E-M5+MMF-3转接环+9-18mm,更慢了,但是差距比12-60SWD要小,由此我觉得这个对焦系统还是没有做到最好,只能说变好了。 总结:是时候回答第三个问题了,OLYMPUS的未来。如果说E-M5是一个里程碑,开创了新的一条支线:OM-D。那E-M1就是一个转折点,它把43系统,M43融合起来,因为拥有了相位对焦这个货。在不久的将来将能看到SONY也或许这样把Alfa系统和E系统合并。但E-M1离“完美”的距离还是巨大,手感有提升但也有下降,功能有上升但是幅度并不大。说实话试玩E-M1的惊讶感还没有我去参加E-P5的时候来的惊讶,感觉这次一切尽在想象中。 所以OLYMPUS的未来是怎么样呢?值得再往这家身上砸钱吗?经过今天之后我的观点是观望,毕竟SONY马上要出全画幅可移动焦平面的机器,真正的大型里程碑。目前OLYMPUS的核心芯片技术已经明显离开松下,转向SONY,因此由SONY的下一步动作来看看未来会更清晰。 OLYMPUS为什么要先这个节点出一台体型不小巧,功能进化并不明显的机呢,原因应该是去平复43老用户,让手头还有很多43头的人留在OLYMPUS,只有这样一个原因。这台机可以说完全不是针对一个新入43系统的人的,因为它定位混乱,各方面都要照顾到的感觉显而易见。 PRO系列镜头的话,路线图上说,明年有一颗40-150mm f/2.8,一颗7-14左右的f/2.8,怎么说呢,这架势就是要干活向出三大元啊,而且和松下镜头大幅重复。或许奥巴出17mm f1.8时这种与松下决裂的感觉就出来了。 送一段E-M1的视频效果: Youtube   优酷本来就没画质,就不放了。 Shot with M.Zuiko12-50mm Lens…… Continue reading OLYMPUS Photo Festa 2013

Lens Report

这一篇文章将只讲述我去了东京神田附近的奥林巴斯广场(OLYMPUS PLAZA),测试了奥林巴斯生产的几款M43系统镜头后的感想。如果对拍摄设备或M43系统毫无兴趣者可略读…. 首先说说去奥林巴斯中心的缘由,首先OM-D E-M5这款相机有一个天生的初期不良:就是背后液晶屏最下方的中间一颗螺丝处有龟裂产生。  (官方公告图) 这个问题在上市2个月后就消除了,但作为第一批购买的用户,那果断就中彩了。然后奥林巴斯公司就承诺了免费维修这个点的措施,维修手段主要有:邮寄过去修好邮寄回来;自己送去维修中心。 然后最近,去武藏五日市河边烧烤的那天,一早上拿出相机就发现后滚轮掉落了。 图片是 +王枭雄 同学拍摄的,这个后滚轮的帽子经过我们证实,完全就是一个盖子用一点胶水粘上去的,而且这个胶水非常的脆弱,后滚轮又是最重度使用的点之一。凭我的感觉,除非奥林巴斯用了改进版胶水,或者彻底改造此结构,否则以后还会再掉,时间问题。 奥林巴斯的老家在八王子市,这里只能算是东京小维修点。电梯上二楼取号排队之后,亲切的工作人员就让你拿保卡,问一下购买日期,在维修责任书下面签一个字,就好了。整个维修因为在一年内,所以是免费的。一年后价格未知…. 两天后相机就修好了,反转液晶屏的盖子是整块都换掉了,然后工作人员还很细心的帮我把原来的贴膜重新贴到新的屏幕上去。。。也不帮我换一张新的,原来的贴膜已经破的不行了…. 滚轮因该是我给的那个旧盖子,重新粘上去了而已。 然后一楼就是奥林巴斯小展示厅,隔壁还有一个OLYMPUS Gallery,正在进行某不认识摄影家展出,花10分钟看了一圈,还不错吧,很喜欢1:1画面分割的一个人,而且作品都是黑白、正方形的好吧。 总之都来了展示厅了,肯定要把能玩的全部玩一圈,最近又想添置镜头所以就吧M43的头一个个都套了一遍玩玩。以下上图进行简单体会测试。 首先上手的是最长的75-300mm镜头,最近有点想进行铁道拍摄,所以长头有点兴趣。如此长的头,用最长焦端在展示厅内根本是没法对焦了,所以就用短的这一边拍摄几张看看。 如此长的头在我印象中一定是对焦很累的,但实际在照度并不好的展示厅内,对焦速度、成功率都非常好。最近对焦距离会随着头拉长而变长,一般在1米左右吧。锐度还算令人满意。整个头较大但是在同焦段头里不算大型的,重量也很轻盈。 对每个头的测试都是光圈全开下拍摄的,我觉得M43系统的优势就是不用考虑收光圈来提升镜头解析度,全开时的表现一般就能体现镜头素质了。用下来这颗75-300还是很讨人喜欢的,短可糖水远可瞭望。 然后就上手了奥巴两个套头之一的长套头:40-150mm,这颗头原先的43版本我是曾经拥有过的,拍人像非常的实用,但是生活中拿出来用较短、光圈有点尴尬,不知道拍摄什么题材为好。 此头的M43版本非常的轻巧,对焦也很轻快,基本用同样的角度拍摄了一组,感觉良好但是购入需求不大。 然后是M43最强镜头,没有争议的:75mm f1.8。最近被坑专利的人发现这颗头的专利是属于适马的,也就是说很可能是适马帮助奥巴设计,甚至参与制造了这颗头。以前43系统也有这样的先例,比如43系统的70-300mm这颗镜头其实就是适马代工制作的。最近适马非常威风,出了18-35mm F1.8这种逆天的好镜头,还有A系列定焦也广受好评。 75mm f1.8这颗镜头的对焦也与其他头感觉不同,声音特别大当然是相对的,有点电子音在里面滋滋的感觉,应该是由于移动的光学镜片也比较大,对焦稍微有点不是很利落,但是绝对的稳定准确。被拍摄的两颗镜头是43系统的150/2,14-35/2 这种参数的镜头也只有奥林巴斯这种变态能做出来吧。(18-35mm F1.8似乎更变态….) 接下来是最近很喜欢的,春卷大大也一直好评的45mm f1.8,非常实惠的镜头,2万日元就能拿下,对焦十分快速,在OM-D E-M5身上,机身防抖的表现十分的明显有效。微距能力也不错,在半米外就能进行拍摄,镜身大小重量也超级轻盈,实乃M43赞头一个。 但对我来说45mm,等效90mm全副视角的镜头不知道是否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奥林巴斯在OM时代有90/2Marco著名的孔雀翎,现在这颗90mm等效的头,对我来说其实还是很有诱惑但是购入后不确定性太大。 所以在展厅内还是用此头近的远的头拍了几张,基于自动对焦的信心,此头瞬拍能力很好,而且之前所说,格外有效的防抖表现,使得在弱光室内也令人满意。 此外这颗45mm f1.8的郊外也非常自然,这张图可以看到前景和远景的郊外表现非常化开,并且郊外高光点也没有生硬的感觉。 在前几颗头满足了我一番之后,开始随意起来了。12mm f2.0这颗定位高端的广角镜头,一直是我不感兴趣的一颗镜头,因为这24mm等效焦段在NEX系统上我已经受够了。完全属于使用不来,拍出来照片抓不到重点的一类镜头。最多在美洲这样旷阔的地方旅行时会考虑购入的镜头。但表现真的是很可靠,可靠的我手指都右下角入照了。 M9-18mm镜头一直是我很有感情的一颗镜头,主要是我曾经拥有过43系统下他的前辈9-18mm f4-5.6,等效18-36mm焦段实在是旅行的最佳伙伴,前作的一切都令我满意,除了很多时候会遭遇与等效24mm焦段一样的问题,找不到拍摄重点。但是是一颗能把当时所处环境整个拍摄下来,回忆杀专用镜头,但是出摄影作品效果不佳。希望大家能理解,有些图是拍给大家赞的,有些图只是留给自己回忆的。 说回M9-18mm,是一颗折叠镜头,要打开小锁才进入正常拍摄状态。对焦速度在OM-D E-M5上表现犀利,长焦端画质会劣化,但是9-18大家都一般用广角端的…. 变焦感觉丝毫不犀利,上两张图分别是最广角端、最长焦端,果然是一个只能进行景观拍摄的镜头吧。 最后,是我最最无爱的17mm f1.8,这颗头一出来就在测评界四处被骂。原因主要是自己画质表现属于一般,而且焦段与松下20mm f1.7基本重复,没有处理好M43系统合作关系。其实对于奥林巴斯可动变焦环这个设计,我个人觉得,完全是鸡肋,纯电子环已经非常好用了,或许仅存的一点点意义就在于拍摄视频的时候对焦直感一点? 这颗17mm f1.8刚上机就被我拇指在镜头上按了一个手印,所以这张带了点雾化感觉… 35mm这样的等效焦段的确是扫街文人利器但是对我来说还是平均等于平庸了一些。用惯了28mm等效视角之后总觉得35mm怪怪的,我知道它退可风景进可特写,但总感觉把握照片主题能力还是差了点,而且对场景的叙述又也差了点…. 总结一下拍摄:室内光线挺差的,所以一开始都是ISO800拍摄的,后来用几颗广大光圈头、广角头了,所以用了ISO200。之前在用自己的松下14mm f2,5的时候觉得OM-D E-M5的防抖不是特别给力,基本防一档曝光的快门速度,但是用了即可长头之后觉得这防抖机能还是很厉害的。 然后45mm f1.8给人的感觉非常好,一切都很美好。9-18也是,有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超长的75-300有点优秀但说不出来的感觉,或许是太长了也不怎么用的上吧。 最无感的是12mm f2…… Continue reading Lens Report

SONY NEX-5R

上理日本中心真是一个相机集中的地方,当然中心主要是由莱卡压阵,其余的相机都是玩具什么的。今天就来测评一下其中之一的玩具,SONY NEX-5R。 不知道为什么,由于NEX-5R的外形,第一眼就容易招惹别人的喜爱,的确NEX系列独特的外形设计在众相机海中令人耳目一新,配上SONY擅长的工业设计、日系元素、多彩变化,令人第一眼就顿生好感。 之前自己也曾拥有过一台银色NEX-5,是NEX系列的第一代机型,令我惊奇的是SONY能将初代机就做到如此的完成度。而作为第三代NEX系列的NEX-5R,又会带来怎么的进化呢。 之前的一篇『2013年4月,看M4/3与NEX系统』中已经提到了NEX系统的很多特点特征,作为拥有大型感光元件的单反画质级相机,值得好好测评一番。NEX-5R的16MP感光元件除了是较大的APS-C规格之外,在其中还埋下了25个相位对焦点,可以说在先天上就有着对焦准确度、速度上的优势。 看一下来自DxOMark的客观测试得分: 本次的测评主要针对的是NEX-5R机身,对今天附带的两颗镜头:E PZ 16-50mm F3.5-5.6 OSS, E 55-210mm F4.5-6.3 OSS不多做评论。 机身拿到手上依然是熟悉的手感,金属、塑料混搭的机身非常的扎实,内含着电池的手柄也是握感良好。机身按钮布局与前代们基本一样,肩部多了一个Fn键(整个测评中我没有使用过一次),按键属于脆性手感,根据以往经验,一段时间的使用后,滴答声会比较明显。5系列机身上依然没有热靴,只是有一个自己的配件插口在机顶,显得有几份鸡肋。 屏幕改变也不大,但是更加明亮,而且加入触摸功能,电阻式压力传感略鸡肋,可喜的是支架经过改良,可以180度向上翘起做自拍用。 本机最大的机身改进就是右肩上的滚轮,也取代原机背滚轮成为相机主滚轮,如在光圈优先下它控光圈,速度优先下它控速度。后滚轮因此而解放,可以做曝光补偿使用,从此NEX的5系列与3系列明显划分等级。 但是相机的菜单还是比较难以入门,一方面为了针对入门用户,一方面又要加入足够功能,使得菜单臃肿而杂论,很难第一时间找到需要的选项。 当然作为机身,还有很多功能被加了进来,比如可以安装App(据我所知都是SONY自家出品的,而且国行被阉割掉了安装的功能)。比如Wifi链接,我看过机主演示,感觉还是略有用的功能,但是还是不是怎么突破性的好用。 老样子,电池、SD卡都是在手柄部位,插拔都非常的顺手。 在看过机身之后,搭配原有的16-50mm电动变焦收缩型镜头时,虽然说镜筒显得比较粗大,外观还是比较和谐的,而且手感也可以接受。但是由于该机机主有拍摄飞机这种需求,他就购入了一颗55-210mm长焦变焦头。这个头虽然重量还行,但是个头在NEX-5R机身上实在显得太大了,而且拍摄持握时基本是力量吃在拿镜头的左手上的。 当镜筒扭到最长焦端的210mm时,情况已经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了,原谅我没忍心再把半个镜头长的遮光罩给套上去,实在是不忍直视。 那,接下来依然是带来这一机两镜组合的一些样张,时间有限,都是在上海理工大学沪江国际文化园内拍摄完成,前部分都是16-50mm标准变焦镜头,后部分都是55-210mm长焦头。配合每一张照片我会谈一些感受。 天气是阴天,中午13点拍摄。自动ISO上限3200,自动白平衡,后期LightRoom修图。 因为是3/2的胶片比例,所以竖构图的图会显得特别长,所以本次拍摄中我也尽量使用横构图来表达。第一张就是竖构图,NEX-5R的动态范围表现非常的良好,高光的树叶、暗部的房屋细节都有很好表达。 雏菊堆,比较杂乱,主要想测试一下对高光黄色的表达,细节还是略欠缺,而且在焦外表达方面色散比较多。 16-50mm镜头的50mm端拍摄,还不是微距极限,焦外马马虎虎,依旧是对黄色高光表达不够细腻。我拍摄时候再三确认直方图是没有爆的。 依旧是16-50mm镜头的50mm端,吧光圈收到f8.0为了获得最佳的表现,很辛苦A档+3曝光补偿拍摄。逆光下镜头还是有比较好的表现,中央树枝部分略有雾化高光溢出。不过这已经是很极端的情况了。 复杂环境下对色彩的表写还是很到位的,颜色都很正,依旧是有高光雾化溢出。但整体动态范围表现良好。 纹理表达是NEX-5R另一个让人很满意的地方。感光、运算、压缩都很不错。 依然是动态范围的测试、最上部树枝略有紫边现象,这样极端下也很正常。 NEX-5R对于色彩的表达非常讨喜,鲜艳而不失真。但总体还是往鲜艳这个方向多走了一步。 ISO800的纹理表达,依然令人非常满意。这是在光线很普通的室内拍摄的。 自动白平衡也非常可靠,但是容易让LightRoom有主动矫正至偏冷的趋势。也就是说本身机身是偏向暖性的,而在松下、奥林巴斯这边,自动白平衡一般会走向冷色调趋势。 ISO3200的纹理细节表达测试,动态范围和色彩表达稍稍开始出现问题了,但是出小图的话问题依然不大,有可用性。 对于人物的表达,我只能说这个色彩不是我最喜欢的,但也是比较上乘的表达了,当时灯光只有卤素射灯。ISO3200。 ISO800下细腻纹理的表达依然是完全没有问题,非常的放心。 色彩依旧是非常的讨喜,绿色十分翠绿,但是过于活泼一点。 然后从这张图开始,我开始使用55-210mm长焦镜头了。 用55-210mm很容易就能营造出景深差,但是特别是这样的场景,要对焦到前一片树叶难度很大,相机总是更偏向于对焦到后部的大片区域。由于无法精确到一个超小对焦点区域,所以只能尝试多次。这在单反相机上应该不是问题。 漂亮的光影表达,这种高对比高照度静止物体55-210mm对焦也不会显得太薄弱。 焦外的表达上也十分赏心悦目,属于比较上乘的柔和焦外了。 那同一朵画的55-210mm镜头表达,ISO1250。 ISO3200,黑色相框上出现灰噪点了。可喜的是NEX-5R的噪点多为灰色噪点,彩色噪点较少,而且多出没于暗部区域。(自动暗部提亮功能也会让暗部噪点增多) 这一组是草地上奔跑状态的人与犬,55-210mm相对薄弱的对焦速度还是可见一斑,明显可以感觉机身想做出正确的判断但是镜头跟不上动作步伐,所以抓拍成功率在40-50%,而且都是使用较长焦端,就算基本对焦成功也是解像不是很实。 总结: 机身方面,NEX-5R加上了右键滚轮之后操作上了一小个台阶,之所以加个小字,是因为这个滚轮的手感还不是非常完美,也没有直感的操作。其余方面与几年前的NEX-5进化不大,持握良好但是操控度还不是很高端。然后机器反应速度进步也不大,部分操作有延迟,拍完照片马上按回放甚至会跳提示禁止该操作。 画质方面,可以算得上是非常好的水准:动态范围、解像度、ISO表现都非常满意。但之前说的NEX先天周边画质的劣化也无法避免。但是实际拍摄中,主体往往在中间区域,所以四周的劣化不容易被人们所察觉,但是如果在对画质均匀度很高要求的环境下,如风景表现时,这个缺陷就会显现出来。 关于NEX-5R的对焦,的确是有明显的进步,使用16-50镜头的时候,对焦的干脆、速度都令人难忘,接近单反的表现了。但是对焦点的选择不太方便,本次拍摄中一直与中央区域对焦的,如果能快速上下左右选择对焦点的话就好了。(本次测试中全程关闭显示屏触摸) 另外一些小改进点也不少,如快门迟滞明显的较NEX-5减小了。但是总体来说,NEX的5系列进化点还是不多,不足以让上一代机主有换机升级的冲动的。但不可否认,NEX-5R是一台能让人燃起摄影激情的机器。 Caba1a测评打分:3.5/5。

FUJIFILM XF1

因为要有上海车展了,日本中心的朋友赶在周五去之前,购入一台相机。 预算为2500元人民币,要求是小巧一点,中年人也能用。然后我就推荐了佳能S110,奥林巴斯XZ-10和富士XF1。由于XZ-10中国还没有上市,S110太普通,最后就选择了外形亮骚,参数不错的富士XF1。 先说一下关键数据: 12MP 2/3寸EXR-CMOS感光元件(8.8×6.6mm) 25-100mm等效 F1.8-4.9镜头,号称4档光学防抖 来自DxOMark的客观测试得分如下: 从大小上来说,对比普通卡片机XF1似乎还是有一些画质优势的,毕竟是打底+好镜头。富士官方说,6组7片的镜头有4片非球面镜片和3片超低色散镜片,3cm微距能力,全玻璃镜片双面使用高透光率EBC镀膜。 由于之前富士出品了X100,X10这两台令人耳目一新的非可换镜头相机,其中X100有幸摸过,X10有朋友说非常顺手。这次的XF1可以说是将X10更进一步小型化的二代机型,所以有更多的期待。 第一次摸到富士XF1的时候,并没有过度的新鲜感,毕竟是卡片机,机身操控设计也只能这样。按钮食欲行程小、硬而小的类型,前部抓握稳定度也不好,皮质的外包只是为外形加分,本身很滑。然后这块3.0寸显示屏鲜艳度、亮度不错,但是分辨率略差,在上面预览拍摄画面总有一种不能知道对焦是否踏实的感觉。而且拍摄时有明显的fps不足,图像卡顿明显,感觉像是运算能力不足。 再说说机身细节,买点之一的开机、变焦环于面部伸出,关机状态下突起1cm不到一点。开机时先拉出镜头,露出Standby字样,再扭到代焦段的区间就能工作,段落手感清晰,感觉是弹簧卡子的结构,缺点是从长焦端扭回最广角的25mm端时,容易过头进入Standby关机。而且这个经常扭动的机构不知道防尘能力如何。 机身有一个明显的不爽点就是机底的电池、SD卡仓开口有明显的松动,平时手指勾到的时候会有一种不踏实感。而且该仓门的开关不是弹性的,就是要关上后按住自己用手推才能锁止,这个很不科学。电池是小小的1000毫安时,理论上可以拍摄300张。 然后趁着中午出去吃饭的机会,在校园内随意拍摄了一些样张,试了各种环境下的表现。均使用A档,基本都使用最大光圈,JpegFine,自动ISO上限1600,标准色彩,自动白平衡。后期LightRoom修图。(非原图,改动较大,尽可能展现最好的表现) 大逆光,+2档拍的,对焦很吃力,纹理表达一般,景深一般。 中长焦端表现,锐度表现良好。 较广角的表现,景深尚可,色彩较正。 ISO1600的长焦表现。 最广角端,收到f3.2,ISO200的表现,应该是最佳画质的展现了。但是四周的画质从离开中心1/2时就明显的劣化了。属于成像松散型的光学问题。 最广角端,依然f3.2,自动ISO变成了奇怪的400,快门1/600时… 逆光树叶,紫边不少,动态范围一般。 这一个场景对焦三次均失败,由于屏幕看不清,所以当时以为已经对到了。XF1对焦不成功也能拍摄,只是成功时对焦款变绿,失败时出现红色感叹号。 最广角端畸变测试,自动ISO又变成了125。曝光时间1/30。 最长焦端的的最近对焦拍摄。 微距模式(只能在最广角端下使用)下的同一朵花。并没有用到微距极限。 微距模式的极限,小小的鸢尾。基本已经要碰到最前镜片了。但是放大率也就一般。 摩尔纹测试,XF1有低通滤镜的,摩尔纹控制良好。 射灯测眩光,非常诡异的光斑,应该是镜片组之间的多次反射造成。 总结: 经过一个简短的使用,对XF1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觉得富士的菜单界面不是很能上手,设置比较不符合主流的风格。然后机能性不是很好,取景画面卡顿,对焦比较快但是不确定性很强,镜头逆光下对焦容易失常,且很容易跑焦的情况下还显示绿框提示对焦成功。自动ISO也很奇怪,快门很快时还不选择最低ISO。机身做工一般,高级感不强。 成像画质方面,对纹理的表达没有想象中的好,块状数码斑明显。在今日阴层次的表达也一般,动态范围也很一般。天这样的环境下,对收了光圈之后,除去中央画质明显外,四周结像松散,但总体来说对色散的控制还不错,紫边红边不明显(可能是Jpeg机内矫正过),畸变也可以接受(可能是是Jpeg机内矫正过)。ISO表现方面,1600是使用极限了,800及以下还行。 在试用之后,总体对富士XF1好感度一般,Caba1a测评打分:2/5。